:::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08 ms
共 8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敵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仇敵之國。《戰國策.秦策一》:「詘敵國,制海內。」《水滸傳》第五四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誅戮剿除,他日養成賊勢,甚於北邊強虜敵國。」
|
花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狡猾或新奇、變化多端的計策和主意。如:「出花頭」、「耍花頭」。《石點頭.卷一二.侯官縣烈女殲仇》:「無端受這酸丁一場打罵,須尋個花頭擺布他,方銷得此恨。」
|
班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團體中的領袖、首領。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二折:「端的是佳人領袖,美女班頭。」《醒世恆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報仇》:「誰想卞福老婆,是個拈酸的領袖,喫醋的班頭。」也作「班首」。
|
相逢狹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遇於狹窄的道路上。語出漢.無名氏〈相逢行〉:「相逢狹路間,道隘不容車。」後比喻仇人相遇。明.屠隆《綵毫記》第二○齣:「非是我人前賣弄忒裝喬,人前賣忒裝喬,也只是相逢狹路難推調。」也作「狹路相逢」。
|
一勞久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決定不允許匈奴進見。這時,揚雄上書諫言,內容是說:單于上書請求進見,而國家卻不允許,與匈奴之間的仇怨就會從此開始。因而列舉了秦朝以來對於匈奴問題的處理,總是花費了許多心力、財力和物力,才得以解決。並不是前朝樂於花費大量的資源,去和匈奴周旋,而是因為如果不經過一次的勞苦,就無法得到安逸;不花費短暫的財力、物力,就得不到永久的安寧。而匈奴一直是中國歷來最大的問題,前朝一向很重視,所以現在也不應該輕視。既然匈奴願意進見,就不應當拒絕,才能在禍亂發生之前,給予適當的處理,以遏阻邊境戰亂的發生。後來「一勞永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經過一次的勞苦,就能獲得永久的安逸。
|
否終而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忍辱負重地事奉吳王夫差,終於得以歸國,更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於滅吳,報仇雪恥。後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
知恩不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知別人對自己有恩德,卻不知回報。如:「像你這樣知恩不報,別人不會再幫你了。」
|
狗肺狼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勉一行人慌張逃跑。房德一不作二不休,找了一個好打抱不平的異人,向他假稱自己為李勉所害,求異人替他報仇。異人於是飛身前往。他躲在李勉床下聽得事情的真相,認為房德「狼心狗肺,負義忘恩!」於是就放了李勉,轉而把房德和他妻子殺了。「狼心狗肺」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比喻人心腸狠毒,毫無良心。
|
澆瓜之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梁國不報復楚人毀瓜的仇恨,反而暗中澆灌楚瓜,使兩國和睦交好。典出漢.劉向《新序.卷四.雜事》。指人以德報怨,對與自己有仇恨的人施予德惠。《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昔荊吳之戰,事興蠶婦,澆瓜之惠,梁宋息兵。」也作「灌瓜之義」。
|
老羞變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惱羞成怒」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惱羞成怒」原作「老羞成怒」。每個人皆有羞恥之心,有的人感到難為情時,會設法改正錯誤,除去羞恥之處;有的人卻硬著頸項不願悔改,反而發怒來掩蓋自己的羞恥,指責他人,這種情形便是「惱羞成怒」。《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敘述安老爺為眾人解釋十三妹為何要報父仇,十三妹的父親原本在朝為官,他的上司想讓自己的兒子娶十三妹為妻,但十三妹的父親是個尚氣節的人,平日不喜歡其上司趨炎附勢的作法,因此不肯答應,上司見自己被拒絕,便老羞成怒,藉公務之便,彈劾十三妹之父,將他下獄害死。文中的「老羞成怒」,與「惱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極為羞惱,轉而發怒恨人。後來「惱羞成怒」這句成...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