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殷張蘭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生於1920年9月12日,原籍湖北,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美國人,畢業於華西協和大學外文系、哈佛大學研究,1949年隨夫婿殷之浩來台灣,曾任東吳大學外文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筆會副會長、執行秘書、會長等職。1990年,於「國際筆會」(International PEN,IPEN)第55屆世界大會,殷張蘭熙獲選為「國際筆會」副會長(Vice President),此為一終身性殊榮。一九七二年秋天,中華民國筆會季刊(The Chinese PEN)創刊號出版,由母語是英文的殷張蘭熙擔任總編輯,王藍和彭歌是編輯顧問。從創刊到一...
毛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毛線織成的衣服。[例]這是母親親手織的毛衣,穿在身上格外溫暖。
沾沾自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沾沾自喜」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載,竇嬰是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的堂侄,他喜歡結交四方賢人,在漢景帝初年時擔任詹事的官。有一天,他陪著景帝和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喝酒,景帝酒喝多了,糊裡糊塗地說:「如果我死了,就把王位讓給我弟弟繼承。」竇嬰認為漢朝的制度是傳子不傳弟,於是表示反對,因此,觸怒了竇太后,把他除籍,不准他朝見。後來,吳王濞和楚王戊起兵造反,時局很危急,景帝在宗室以及諸竇姓外戚中找不到能用的人,只好請竇嬰出來當大將軍,把吳、楚亂事敉平。之後竇嬰受到重用,被封為魏其侯。後來竇嬰當了太子栗的老師,景帝七年,太子栗被廢,竇嬰雖然極力諫爭,但不被採納,於...
睫不得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為自責與傷心,飲食不入,袁盎於是舉了三項文帝值得稱頌的事跡以寬慰之。其中之一為事母至孝:有一次,母親薄太后身患重病,而且病了三年之久。在此期間,文帝絲毫不敢怠慢,「不交睫,不解衣」地照顧侍候,煎好的湯藥也一定先親自嚐過才拿給母親服用。袁盎以為文帝雖貴為王者之尊,然其孝行卻勝過以孝聞名的曾參,更顯得難能可貴。「不交睫,不解衣」,形容文帝不睡覺,不寬衣,時時刻刻在母親身側照料。這樣的形容雖然過於誇大,但文帝親侍湯藥的行為確實值得稱頌,也因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目不交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忙碌或心情不安而不能入眠。
慈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母親去世,家人正遵守喪制。
苦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從事勞力工作的人。如:「他的父母親都是苦工。」
母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凡有親屬關係的語言都是由一種原始的語言發展出來的,此原始語言猶如這些語言的母親,因此稱為「母語」。如拉丁語是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的原始母語。也稱為「基礎語」、「原始語」。
3.母親說的話。《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舜子變》:「舜取母語,相別行至山中,見百餘傾(頃)空田;心中哽噎。」《欽定續通志.卷一八○.昆蟲草木略七.禽獸》引李時珍曰:「鸚鵡如嬰兒之學母語,故字從嬰母。」
令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敬稱別人的母親。漢.蔡邕〈濟北相崔君夫人誄〉:「于其令母,受茲義方。」也稱為「令堂」、「令慈」。
上官婉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上官婉兒(664年-710年),唐朝陝州陝縣人(今河南三門峽)。上官儀孫女。上官儀獲罪後被沒入宮中,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之姊,在鄭氏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明達吏事。儀鳳二年(677年),以聰慧得幸於武則天,頗能詩,武后稱帝時,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後,仍得中宗、韋后寵信,專掌起草詔令。成為中宗的妃子,並冊封為昭容。與太平公主亦多往來,與武三思私通。曾建議中宗擴大...
投井下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錫則被貶到播州。播州在當時是個相當落後的地方,柳宗元聽到這個消息替好友感到難過,想到劉禹錫還有年邁的母親要奉養,被貶到這種地方要他們母子如何過活?於是便上書皇帝,要求與劉禹錫調換,還說如果造成朝廷的麻煩,他願意再受更嚴厲的懲罰。他的好朋友韓愈非常欽佩柳宗元的義氣,在為他寫的墓誌銘中提到這件事。說一般人在平常相處時,都表現的很融洽,發誓要與對方同生共死。一旦朋友有了危難卻又翻臉不認人。見到朋友掉到陷阱裡,不但不救他,反而把他更往下推,還向他丟石頭。這種惡劣的行徑,是連禽獸都不會去做的,而他們反而沾沾自喜,慶幸自己沒有跟朋友一樣落難。這些人如果聽到柳宗元的事蹟,應該要感到慚愧才對。後來「落井下石」...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