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報仇雪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復冤仇,洗刷恨。《水滸傳》第五八回:「濫官害民賊徒!把我全家誅戮!今日正好報仇雪恨。」《精忠岳傳》第四七回:「若果有中興之主,用賢去奸,奮志恢復,何難報仇雪恨,奠安百姓?」
夫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謂。稱丈夫。唐.王昌齡〈閨〉詩:「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唐.杜甫〈佳人〉詩:「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親離眾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眾叛親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左傳.隱公四年》載,春秋時代,衛國公子州吁(ㄒㄩ)殺了自己的哥哥桓公想要自立為君。由於多數的大臣百姓不贊成他弒兄奪位的行為,所以州吁打算出兵攻伐與衛國有世的鄭國,希望能藉此提高自己的威望。恰巧當時宋國殤公即位,鄭國收留了從宋國出奔的公子馮,並且想要用武力送他回國為君。州吁便以此為名,聯合宋、陳、蔡等國出兵攻打鄭國。四國的大軍於是開到了鄭國,把首都的東門團團包圍,連續打了五日都沒辦法攻下,只好無功而返。魯隱公就此事問他的大夫眾仲:「你覺得州吁的計謀最後會得逞嗎?」眾仲回答:「我只聽過以德服人,沒聽過以戰亂為手段可以讓人心悅誠服。以亂服人,就像要整...
無翼而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恤民情,視察農事是否順利,這關乎國家的民生大計,而不是為了遊玩。如果為了遊玩而勞民傷財,必定會引起民,導致滅亡。」桓公聽了一直點頭稱是。管仲又勸諫桓公說,他貴為君王,所說的話傳播速度很快,即使沒有翅膀也會一下子飛到千里之外,告誡他一定要謹言慎行。後來「不翼而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消息、言論等不待推廣便迅速傳播,後來則多於比喻物品無故遺失。
戴望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中寫道:「撐著油紙傘,獨自/徬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的姑娘……」葉聖陶在編髮這首詩時,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戴望舒本來是同情左翼思潮的,但他從不隨聲附和多數人的說法,寧願背負罵名,也要堅持自己的見解。就在左翼文藝大張旗鼓爭辨「國防文學」的時候,他因為對「國防詩歌」的不滿,從維護詩歌藝術品位出發,不惜站到了與左翼對立的位置上。他尖銳地批評了國防詩歌的偏狹、粗糙,認為那些國防詩歌論者「不瞭解藝術之崇高,不知道人性的深邃」,而有些作品「只是一篇分了行、加了勉強...
後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用語。指下輩子。《佛說無量壽經.卷下》:「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
溫庭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詞人,溫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閎約。」4.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曲概》:「溫飛卿詞精妙絕人,然類不出乎綺。」《資料取自於網路》 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考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ISP):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27066
好事多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好事多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晁端禮,字次膺,北宋詞人,多婉約之作。〈安公子〉一詞所描述的是有情人不得相守的思念與懟。兩人正是情濃意重時,卻不得不分離,空留美好的回憶。所以說「從來好事多磨難」,似乎註定必須歷經重重的考驗,才能盼來重逢的一日。後來「好事多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男女之間佳期不順。後來語義擴大,泛喻事情進行不順,常遇挫折。
推誠布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開誠布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兼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耕讀,劉備聽說他的才能,於是三顧茅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來從政。諸葛亮執政期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陳壽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非常推崇,他讚揚諸葛亮在當丞相時,能夠「開誠心,布公道」,以真心對待部屬,處事大公無私,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即便他「用法嚴峻」,但人民雖畏懼卻沒有言。軍政大權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後主對他絲毫不疑。因此,陳壽認為他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後來「開誠布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話不投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談話時彼此意見不合。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喫緊的理不服人,言不諳典,話不投機;看不的喬所為,歹見識,刁天決地。」《警世通言.卷一一.蘇知縣羅衫再合》:「四女此時互相埋,這個說:『先生留我,為何要你打短?』那個說:『先生愛我,為何要你爭光?』話不投機,一時間打罵起來。」也作「語不投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