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47.4435 ms
共 11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僂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聰明幹練。元.無名氏《貨郎旦》第一折:「他那裡精神一掇顯僂儸,他那裡尖著舌語剌剌,我這裡掩著面笑呵呵。」也作「嘍囉」。
|
長濱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置由最高為崑崙洞;其次為乾元洞、拱辰洞;再下為海雷洞;再下為永安洞、菩提洞、朝陽洞;再下為無名洞、龍舌洞、潮音洞、金華洞;較低為水濂洞、靈岩洞、觀音洞、三藏洞。洞穴高低是由於地殼上升,集塊岩慢慢從海面浮出來,因此根據地質學理論,洞穴海拔越高,其形成年代越早(註一)。在遺址之中,以潮音洞的遺物出土最為豐富。其海拔約30公尺,可知最晚型成。由地層的堆積和出土器物可知,海水曾經淹沒洞穴,當海面後退,附近成為海灘時,以漁獵為主的先陶時代人類開始使用此一洞穴。後來海水持續後退,洞穴中累積泥土,洞頂岩石經常剝落,因此當時的人類最終放...
|
類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韻學上指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有重脣、輕脣或舌頭、舌上的不同,稱為「類隔切」。切語上字與被切之字古音本相同,但後世演變成不同的聲類,因而造成切語不合的現象,即稱為「類隔」。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古人製反切,皆取音和,如方、府、甫、武、符等,古人皆讀重脣,後儒不識古音,謂之類隔,非古人意也。」
|
十二因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基本理論之一。指構成一切痛苦輪迴的十二項要件。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指對佛法的無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為;識是指死後,由於過去的行為,導致投生的心識;名色是指處在母胎中的身、心(識除外);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身體感官和認識對象;觸是指感官對現象的接觸;受是指接觸後產生的感受;愛是指感官接觸後生起的欲望;取是指執著;有是指導致輪迴的行為。十二緣起之間的關係像環鏈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緣於生;生緣於有;有緣於取;取緣於愛;愛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處;六處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後者決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煩惱也滅除。也稱為「十二緣起」。
|
積薪居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 望:怨恨。
(5) 上:皇帝。此指漢武帝。〔參考資料〕 《淮南子.繆稱》老子學商容,見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學壺子,觀景柱而知持後矣。故聖人不為物先,而常制之其類,若積薪樵,後者在上。人以義愛,以黨群,以群強,是故德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行者遠,義之所加者淺,則武之制者小矣。
|
柔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柔軟。《孔叢子.抗志》:「舌柔順,終以不弊。」
|
乳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指一切身體組織中的突起物。如真皮、表皮接觸面上的突起、舌黏膜上的突起、真皮深處的毛髮生長點,都稱為「乳頭」。
|
酡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酒後臉上泛紅的容貌。唐.劉禹錫〈百舌吟〉:「酡顏俠少停歌聽,墜珥妖姬和睡聞。」
|
俘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指交戰時所虜獲的人或物品。《東周列國志》第六回:「因使舌辨之士,還其俘獲,以明不欺,彼必聽從。」
|
望風而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草木隨風伏倒。形容為強大的氣勢所折服傾倒,或為敵人氣勢所震懾,未作戰就潰敗了。《漢書.卷六○.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栗。」《三國演義》第一回:「賊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也作「望風披靡」。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