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1.88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沛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故城在今江蘇省沛縣。《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自潁川邯鄲淳、繁欽,陳留路粹,沛國丁儀、丁廙,弘農楊修,河內荀緯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例。」也稱為「沛縣」。
浮石沉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石頭浮起,木塊沉下。比喻胡言亂語,顛倒是非。《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竊聞眾口鑠金,浮石沉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
佛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陀的造像。《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有師子國胡沙門邪奢遺多、浮陀難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
2.泛指佛、菩薩、羅漢、明王等的造像。造像的方式包括雕塑、鑄、繪畫、刺繡。《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詔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敕留臺下四方令,一依長安行事。」
道合志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及其見舉於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也作「道同志合」、「同志合道」、「志同道合」、「志同氣合」、「志同心合」。
刖趾適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刖,古時砍腳的酷刑。屨,古時用麻、葛等製成的鞋。「刖趾適屨」猶「削足適履」。見「削足適履」條。01.《三國志.卷三.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而亮反裘負薪,裡盡毛殫,刖趾適屨,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 
一舉兩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一舉兩得」。見「一舉兩得」條。01.《三國志.卷二六.魏書.滿田牽郭傳.郭淮》:「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02.《西遊記》第五四回:「一則不傷了他的性命,二來不損了你的元神;這叫做『假親脫網』之計。豈非一舉兩全之美也?」 
充飢畫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畫餅充飢」之典源,提供參考。 《三國志.卷二二.魏書.桓二陳徐衛盧傳.盧毓》盧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在職三年,多所駁爭。詔曰:「官人秩才,聖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侍中毓稟性貞固,心平體正,可謂明試有功,不懈于位者也。其以毓為吏部尚書。」使毓自選代,曰:「得如卿者乃可。」毓舉常侍鄭沖,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舉吾所未聞者。」乃舉阮武、孫邕,帝於是用邕。前此諸葛誕、鄧颺等馳名譽,有四(窗)〔聰〕八達之誚,帝疾之。時舉中書郎,詔曰:「得其人與否,在盧生1>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2>也。」毓對曰:「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後有名,非所當疾也...
流寓失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何夔》。 (2) 奄忽:倏忽、忽然。 (3) 踰:越過、超過。 (4) 風波:被風所播蕩。 (5) 隅:角落。〔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何夔》是時太祖始制新科下州郡,又收租稅綿絹。夔以郡初立,近以師旅之後,不可卒繩以法,乃上言曰:「自喪亂已來,民人失所,今雖小安,然服教日淺。……愚以為此郡宜依遠域新邦之典,其民間小事,使長吏臨時隨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順百姓之心。比及三年,民安其業,然後齊之以法,則無所不至矣。」太祖從其言。徵還,參...
天高聽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帝雖然高高在上,卻能聽察人間善惡,據以降禍福。語出《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後多用來稱頌帝王聖明。《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心之云慕,愴矣其悲,天高聽卑,皇肯照微。」也作「天高聽下」。
卷不輟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手不釋卷」之典源,提供參考。 #三國魏.文帝《典論.自敘》(據《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引)1>余於他戲弄之事少所喜,唯彈棋略盡其巧,少為之賦。昔京師先工有馬合鄉侯、東方安世、張公子,常恨不得與彼數子者對。上2>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3>,手不釋卷,每每定省4>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5>耳。余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晉.虞溥〈江表傳〉。 (2) 上:曹操(西元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沛國譙人。有雄才,多權詐,能文學。起兵擊黃巾...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