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7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探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於能固守城池及戰勝敵人者,要給予爵位以示獎賞;對於能攻陷敵方城池者,要贈予所得的財貨以增加他的財富與權勢。唯有如此,才能使將士們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生死...
|
片言九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
(2) 從:通「縱」,指合縱,是戰國時蘇秦倡導聯合六國共同抵抗秦國的政策。
(3) 趙:戰國時七雄之一,與韓、魏分晉立國,都邯鄲,後為秦所滅。
(4) 毛先生:即毛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趙平原君的食客,初無表現,後自薦隨平原君至楚,與楚王定約立功。
(5) 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後為秦所滅。
(6) 九鼎大呂:傳國寶器,比喻分量極重。九鼎,夏禹所鑄的九口大鼎,象徵九州。大呂,周廟大鐘。
(7) 三寸之舌: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見「三寸不爛之舌」。
(8) 彊:音ㄑ|ㄤˊ,同「強」。
|
武偃文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偃武修文」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姬發出兵反抗暴政,終於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戰爭結束,生活恢復平和,於是周武王下令停止軍備,提倡文教。放回戰時軍用的牛、馬,用以表示天下太平,不再徵用牛馬。「偃武修文」是直接摘自典源的成語,就用來指偃息武備,提倡文教。
|
移天徙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逞私欲。後齊王冏等三王起兵討之,秀與倫俱見誅。
(3) 喋喋:私下談論。
(4) 先唱:率先倡導。唱,通「倡」。
|
粉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傳統比喻女子的容顏。唐.駱賓王〈棹歌行〉:「秋帳燈光翠,倡樓粉色紅。」唐.李白〈邯鄲南亭觀妓〉詩:「粉色豔日彩,舞袖拂花枝。」
|
力行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蔣中正先生依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國父的知難行易說,而提倡篤實履踐的革命理論,以求困勉精進,即知即行。
|
國際聯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總統威爾遜等倡議,於西元一九二○年成立的國際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目的在促進國際合作,維持世界和平。一九四六年該組織解散,由聯合國承繼其任務。簡稱為「國聯」。
|
民生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父孫中山倡行的三民主義之一。目的在求人民經濟上的自由平等,完滿解決食、衣、住、行等生活問題,具體辦法為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
|
渾掄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卒年不詳。曾受法於延壽禪師。
(6) 延壽:釋延壽,生卒年不詳。棄吏出家,五代時於杭州永明寺,倡導禪淨兼修,發揚「淨土思想」,圓寂後賜號「智覺禪師」。
(7) 渾崙:同「囫圇」、「渾淪」。指整個的,完整的。〔參考資料〕 《朱子語類.卷一二四.陸氏》而今不欲窮理則已,若欲窮理,如何不在讀書講論?今學者有幾個理會得章句?也只是渾淪吞棗,終不成又學他,於章句外別撰一個物事,與他鬥。
|
第一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第一個人。如:「孔子是歷史上提倡因材施教的第一人。」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