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6.87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潘安白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時光易逝而無成就,或感嘆未老先。參見「潘岳鬢白」條。唐.白居易〈不准擬〉詩二首之二:「多於賈誼長沙苦,小校潘安白髮生。」
血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血統。《梁書.卷五○.文學傳下.劉杳傳》:「王僧孺被敕撰譜,訪杳血脈所因。」唐.羅隱〈寄酬鄴王羅令公〉詩五首之三:「敢將弱附強宗,細算還緣血脈同。」
古文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元去世後,韓門弟子仍然寫作古文,成就較高的是李翱和皇甫湜。但他們的成就顯然不及韓、柳,所以古文運動落。尤其李商隱更是駢文的能手,無論議論,抒情,都十分精彩。此後唐末五代,駢體又佔壓倒優勢。宋初文人多寫華而不實的駢文,而且內容以歌功頌德為主,成就不高。宋真宗時,高官錢惟演,楊億,劉筠等人大力提倡綺麗文風,刻意模擬李商隱,號為「西崑派」。在科舉亦以此為選拔進士的標準,故讀書人都爭相學習西崑體。當時,文人如柳開等,已不滿於這種現象,提倡「革弊復古」。當時,古文家和理學家的文學觀點雖然有些不同,但反駢這方面卻是一致的。所以理...
鹿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初生的鹿角。鹿角在未發育完成前較為柔軟,上面覆蓋著密布血管的皮膚,長著天鵝絨般的細毛,故稱為「鹿茸」。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中醫用作滋補強壯劑,對體質虛弱、精神弱等有療效。[例]鹿茸切片後,依生長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血片和粉片兩種。
夢熟黃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頗奢蕩,甚好佚樂,後庭聲色14>,皆第一綺麗。前後賜良田、甲第15>、佳人、名馬,不可勝數。後年漸邁,屢乞骸骨16>,不許。……是夕,薨17>。盧生欠伸18>而悟,見其身方偃19>於邸舍20>,呂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觸類如故21>。生蹶然22>而興,曰:「豈其夢寐也?」翁謂生曰:「人生之適,亦如是矣。」 〔注解〕 (1) 黍:植物名,即今俗稱之黃米。一年生草本。葉細長而尖,有粗毛,平行脈。果實呈淡黃白色,帶黏性;宜於大暑時植於旱田。 (2) 榮適如志:如願獲得榮華富貴。 (3) 竅其兩端:兩頭有孔。竅,音ㄑ|ㄠˋ,孔。 (4) 俛首:低頭。俛,音ㄈㄨˇ。 (5) 清河崔氏:清...
馮唐易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馮唐身歷三朝,老尚為郎,至武帝時,舉為賢良,已九十餘歲,老不能為官。亦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老,再不能有所作為。唐.王勃〈滕王閣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鄒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客觀必然,像自然一樣。從開天闢地開始,社會按照五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一個朝代以一德為主,每一德都盛有時。德盛,朝代興旺;德,朝代滅亡。所以人類社會的歷史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循環向前的。在空間認識方面,鄒衍創立了「大九州」說。他認為,儒家所稱的中國只不過是全部天下的九分之一。中國是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分為九州,就是禹的時候劃分的;而中國之外還有八個州,都被大海環繞,每個州又分別分為九州,而且由於方位偏遠語言各個州的風俗都不一樣。 著作 據《...
黃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崇盛赫奕。性頗奢蕩,甚好佚樂,後庭聲色,皆第一綺麗。前後賜良田、甲第、佳人、名馬,不可勝數。後年漸邁,屢乞骸骨,不許。……是夕,薨。盧生欠伸而悟,見其身方偃於邸舍,呂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觸類如故。生蹶然而興,曰:「豈其夢寐也?」翁謂生曰:「人生之適,亦如是矣。」 2.語意黃粱,一種雜糧。「黃粱一夢」指唐代盧生投宿旅店,店主正蒸黃粱時,盧生作了一場富貴夢,醒時黃粱都未蒸熟的故事。比喻榮華富貴如夢般短暫而虛幻,且終歸泡影。典出唐.沈既濟《枕中記》。 3.故事內容唐朝開元年間,有一個窮困潦倒的盧姓書生,在一次路過邯鄲的...
老生常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今青蠅臭惡,而集之焉。位峻者顛,輕豪者亡,不可不思害盈之數,盛之期。……願君侯上追文王六爻1>之旨,下思尼父彖象2>之義,然後三公可決3>,青蠅可驅也。」颺曰:「此老生之常譚。」 〔注解〕 (1) 文王六爻:周文王演繹六十四卦的爻辭。 (2) 尼父彖象:孔子對《易經》卦義之注解。尼父,指孔子。〈彖〉、〈象〉乃係對《易經》經文之注解。彖,音ㄊㄨㄢˋ。 (3) 決:斷定。
不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變。南朝宋.顏延年〈赭白馬賦〉:「齒歷雖而藝美不忒。」唐.元稹《鶯鶯傳》:「鄙薄之志,無以奉酬;至於終始之盟,則固不忒。」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