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談古說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話題廣泛,兼通古今。《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齊公一向與他相厚,出來接陪了。登閣眺遠,談古說今。」也作「論今說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施予侶財物。隋.煬帝〈法諱奉智者書〉:「弟子一日恭嚫,猶以陋薄,不稱宿心。」
法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道設壇祈福、禳災等事。
無益於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濟於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無濟於事」原作「無補於事」。北宋時,宰相王安石變法維新,以改革政治。在他實行的諸多新法中,有一項免役法,是以貧富為標準,將百姓分為五等,按等級向政府繳納「免役錢」,得以免服差役。而本來不用服役的,像是權貴階級、僅有獨子或女人的人家以及侶等,則須繳「助役錢」,政府即用此錢來募兵。當時的大臣劉摯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並針對這項免役法寫了一篇文章給皇上。他認為這樣的措施簡直跟斂財沒有兩樣,人民生活已經夠辛苦了,負擔也很重了,還要繳這種錢。他央請皇上多替人民著想,也多聽聽其他大臣的意見,因為近來常有官員因進諫遭到革職,他便問皇帝:「難道這些人的話真的一點幫助...
強詞奪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強詞奪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強詞奪理」原作「強詞昧理」。佛教約於東漢明帝時正式傳入中國,但一直僅流傳於北方,並未傳入江南。直到東漢末年,部分佛教徒為了躲避中原的戰亂,遷居吳地,佛教才隨之進入江南。據唐.神清《北山錄.卷三.合霸王》載,東吳孫權赤烏年間,天竺人康會為在江南弘法,來到建業,奉勸孫權信佛並建寺塔,顯佛骨舍利神蹟,於是孫權命人建塔十三座,自此篤信佛教。後來孫皓繼位,他暴虐無道,施行苛政,並要拆毀廟宇,褻瀆神佛。眾臣力勸不可,他們認為佛之能力跟其餘眾神不同,且佛塔是先王所建,若輕易拆毀,恐怕會遭到天譴,到時就後悔莫及了。孫皓因此猶豫不決,決定派張昱先去會見會,試探...
披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家。根據佛教戒律,尼出家,須剃鬚髮,披上袈裟,故稱為「披剃」。明.高明《琵琶記》第二四齣:「我當初早批剃入空門也,做個尼姑去,今晚免艱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施財物給侶。《南史.卷三二.張卲傳》:「王母殷淑儀薨,後四月八日建齋並灌佛,僚佐儭者多至一萬。」
坐臥不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坐立不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坐立不安」指是一個人情緒不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這個成語可能出自於北周姚垣的故事。姚垣精通醫術。大將軍、襄樂公賀蘭隆原先就有氣喘的疾病,加上身體水腫,導致呼吸急促,以致焦急、煩躁,心神不寧,坐臥不安。有人勸他服用決命大散,可是他的家人猶豫不決,於是去請教垣。垣不贊成服用決命大散,並直言如果想自行服用,就不要來問。說完就想棄之而去。但是在賀蘭隆的兒子再三懇求,垣開了處方,賀蘭隆服用兩劑,病就全好了。後來「坐立不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焦急、煩躁,心神不寧的樣子。出現「坐立不安」的書證如《三國演義》第二六回:「(關)公退,尋思...
南山可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太平公主與寺爭奪磨坊,對簿公堂,當時官吏皆忌憚太平公主權勢而有所偏袒,但雍州司戶李元紘判斷磨坊應還給寺。典出《舊唐書.卷九八.李元紘傳》。後比喻意志堅定或判決已定,絕對不可更改。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問官申辨百端,終以為南山可移,此案不動。」也作「南山鐵案」。
法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東晉高。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於當時律典的缺乏。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印度求法。至義熙八年才返國,前後共歷十五年,攜回了《摩訶祗眾律》、《十誦律》、《雜阿毗曇心》、《大般泥洹經》、《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等,都是當時中土所無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並和佛馱跋陀羅共譯出《摩訶祗律》、《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經》等,此外法顯還將他西行求法的經歷寫成《歷遊天竺記傳》,保存許多寶貴的西域古代史地資料,極為各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所重視。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