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鶯鶯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一四七期2002/01/24目錄1 鶯鶯傳人物解1.1 前言1.1.1 張生1.1.2 崔鶯鶯1.1.3 紅娘1.2 元稹的難言之隱--鶯鶯的身分之謎1.3 結語 鶯鶯傳人物解 前言《鶯鶯傳》為唐朝著名詩人元稹所著,是唐傳奇中最著名的一篇,本文側重其中人物塑造的部分,專就文本深入淺出地揭示《鶯鶯傳》中主要人物的內在,期望更深刻地認識這些人物,進而對這傳奇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本文亦將討論女主角崔鶯鶯的身分之謎,以期對元稹...
顧炎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613~1681)初名絳,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學者稱亭林先生。明末清初學者。江蘇崑山居林鎮人。性耿介,曾參加抗清活動。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之風。考訂古音、離唐韻,分古韻為十部,於分音學源流與古韻部目上,居承先啟後之功。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智力多元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智力多元論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Gardner, 1993)以生活中多面向之心智活動作為代表智力之觀點,進而提出智力多元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加德納放棄傳統智力測驗結果(如IQ)之觀點分智力之性質,改自人類之腦神經組織、兒童發展及實際生活各式行業傑出人才表現中來思考人類智力究竟應包括之內容。加德納在其理論中提到人類智力是由遺傳及環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而漸發展而成。人類智力發展成熟階段時,可分為八類不同智力,分別為語文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數理...
性向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己本身實際的能力來解決問題,較喜歡於戶外享受與機械或自然在一起的樂趣。研究型(I ): 喜歡調查或分性的工作,本身擁有數字的概念及科學的能力。重視科學觀念和方法,適合從事研究或發展新產品。藝術型(A): 喜歡自由、含糊的工作,避免複雜性的問題和體力上的活動,獨具創意、獨立、自 覺跟藝術方面的能力。社會型(S): 喜歡社交活動,能運用本身的感覺與操縱能力來解決問題,善於用言談、協助他人, 較重視社會跟道德層面的相關問題。企業型(E): 喜歡監督、說服或領導別人朝特定的目標前進,個性上帶有侵略性和冒險性。本身較重視政治與經...
教育行政決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濟學家提倡,本著追求最大利益之信念,在做決定時會搜尋完整資料,考慮所有可能方案,進行所有的利益得失分,以選擇出最佳方案。滿意模式:為美國學者Simon提出,認為人類沒有完全的理性,並受到個人能力與環境條件的限制,只能達到有限理性,因此只能做出滿意的決定。漸進模式:由美國學者Lindblom首創,認為決定是透過參與決定的社會互動來完成的。政治模式:一般為政治人物所用,是一種利益爭奪妥協的過程,各利益團體進行談判、協商,以做出大家可接受的決定。直覺模式:為專家在經過知識和經驗的累積、磨練而產生的一種潛意識決定行為。垃圾桶模...
個別差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材施教」的理想,其中「因才」兩字指出因應個別差異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在科學上。作先對個別差異進行分的學者,首推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 Binet)和哥達德(H. Goddard),他們在1895年發表〈個別心理學〉一文<奠定個別差異的立論基礎。五年後,第一本探討個別差異的心理學專著《個別差異心理學》於1900年在德國出版,從此,個別差異乃成為心理學領域重要的探討課題。教育心理學為心理學的一支,也將個別差異列為重要的課題,期能提出改進學生學習效果的策略。依據心理學研究,個別差異可分為個體間的差異跟個體內的差異,前...
家庭韌力(family_resilienc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家庭復原力的探討。嘉大家庭教育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 趙善如(2006)。從復原力觀點解單親家庭的福利服務-以高雄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 114 (2006): 147-158。
頂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參考資料(註一) 董季棠著:《修辭論》,台北:益智書局,1985年11月三版。頁385-399。(註二)蔡宗陽著:《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5月初版。頁207-215。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頂針英文關鍵字:thimble
細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觀察、思考、分等的詳盡周密。[例]他的心思細密,因此經常被賦予籌劃會議的重任
康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人物觀點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康德意圖修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二者的不實際處。理性主義只是涉及對概念的操縱,而經驗主義把知識限制在感官的經驗及其所引導出的事物;康德欲調和此二者的觀點。 人物觀點  康德覺得仔細分經驗,可分類出某些思考範疇。例如:康德指出我們具有像因果概念、統一性、及完整性等概念,但是我們從未如休謨所說的體驗到可以實證方式處理的這些事物的任何一種。這些思考範疇或「官能」,不是我們感官經驗的一部分,也不是由感官經驗衍生而來。康德以為,假使這些思想不是感官經驗的結果,就必定是天賦...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