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國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國家制定,頒行全國,代表國家的樂歌。通常於隆重集會、國際會議或比賽中演或演唱。
平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降服、平定。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折:「某過聖人,著尉遲老將軍去平伏此寇。」
肩勞任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回來得很遲,宣稱元帝詔令,喚開宮門。不久,果然有人上書控告石顯,假傳聖旨,私闖宮門。元帝看了笑著把章拿給石顯看。石顯趁機流淚地說:「陛下太寵信我,所以很多人嫉妒我,想陷害我。類似這種情形已不止一次,只有英明君主才知道我的忠心。但我出身微賤,無法以區區之身承受天下人的怨恨。請准許我辭去中樞機要的職位,能回到後宮,來負責清潔灑掃的工作,我就死而無恨。請求陛下可憐我,讓我留下這條小命。」元帝聽了深表同情,再三安慰石顯,又重重賞賜一萬萬的錢財給石顯。這兩個典源一用「任勞」,一用「任怨」,後來被合用成「任勞任怨」,形容人做事熱心負責,不辭勞苦,不怕嫌怨。
大鼓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常見的民俗活動。係由大陸花鼓表演演變而來。包括車鼓、跳舞兩部分。演出時,人數由五、六人至十餘人不等,以打擊樂器的節配合舞步,注重舞步的變化與身段特技的表演。節目內容可隨時間長短而調整,大致有龍鳳旗對演、雙龍旗對合演、雙龍騎表演舞、女子特技表演等項目。
登聞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於朝堂外懸蕔,百姓若有諫議或冤屈要上達,即可擊鼓以申。《晉書.卷三.武帝紀》:「西平人麴路伐登聞鼓,言多袄謗,有司棄市。」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任從他賊醜生,百般家著智能,遍衙門告不成,也還要上登聞將怨鼓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侍從。《玉篇.人部》:「傔,侍從也。」《新唐書.卷一三五.封常清傳》:「嘗出軍,傔從三十餘人。」
體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體、綱要。漢.荀悅〈漢紀序〉:「於是乃作考舊,通連體要,以述漢紀。」宋.蘇軾〈張文定公墓誌銘〉:「執政乃始奉詔拜翰林學士承旨。問治道體要,公以簡易誠明為對。」
2.體統、體制。《宋書.卷七四.列傳.沈攸之》:「謂人曰:『州官鞭府職,誠非體要,由小人淩侮士大夫。』」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一.三輔黃圖》:「以長樂未央建章北宮甘泉宮為綱,而以其中宮室臺殿為目,甚得體要。」
3.切實而簡要。《書經.畢命》:「政貴有恆,辭尚體要,不惟好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蓋周書論辭,貴乎體要;尼父陳訓,惡乎異端。」
4.謂領悟要旨。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筒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吹管樂器。屬藏族、蒙古族吹的樂器。古代用於軍樂,約在西元十世紀,就已使用於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區古格王國的宮廷樂隊。銅製,筒身分上、下兩節,上細下粗,上端吹口呈杯狀,下端呈喇叭狀。吹時,將號筒扛於一人肩上,另一人手扶筒的上部吹。音量宏大,發音粗獷、低沉。多用於喇嘛寺院佛事、儀式樂隊。也稱為「大銅角」、「銅冬」、「銅洞」。
割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專斷、絕斷。漢.張竦〈為陳崇草稱莽功德〉:「朝之執事,亡非同類,割斷歷久,統政曠世。」
木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打擊樂器。由若干長短不一的木條按音階編排而成。原分四排,現多為兩排。以小木槌擊,亦有在木片下裝設金屬共鳴管,發音更為嘹亮。為英語Xylophone的意譯。常用於獨或管弦樂隊。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