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274 ms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美國大學舞蹈節協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1973年成立,會員為大專院校及個人之舞蹈組織。目的在散播大專院校製作的舞蹈演出訊息、主辦區域性及全國性的大專院校舞蹈節、頒發獎學金及提供訓練課程。地址:201 Wood St., Pittsburg, PA 15222 U.S.A.
《Encyclopedia of Associations》33rd ed., 1998.
|
柯羅美卡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波蘭喀爾巴阡山(Carpathian Mountains)兩邊地區鄉村中之求偶舞(Courting Dance)。經協商以物易物後,新認識的男女在一起,合在一起,但並不握手或有任何接觸。雙方共拿一手帕或綠色樹枝或一條彩帶。舞蹈除開始有鼓聲外,此後整個過程多為寧靜無聲。鼓聲之後,吹管登場,女方即放手,以優雅之姿勢向前跑,男方即追隨前去。如對女方有意,即懇求其回頭。俟女方終為說服之後,兩人即慢慢跳舞而回,將手帕或圍裙遮面,然後再一起跳舞。最後則將彩帶及樹枝向中心拋去,男女雙方靠近,而舞蹈之節奏亦愈來愈快,然後兩人離去飲酒。後來已有改變,舊有婚姻撮合方式已現代化,而「愛國情操」(Patrio...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響板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菲律賓伊巴納格(Ibanag)的民俗舞蹈。Kilingkingan為一種小鳥,牠棲於洞穴之中,飛得極快,飛翔時會發出奇怪的聲音,很像竹響板互擊。此舞在嘉牙茵省(Cagayan)鄉間十分流行,可在任何社交集會場合表演,通常以sinco-sinco琴伴奏,此為嘉牙茵省的五弦琴;舞者穿著嘉牙茵的鄉村服飾,類似伊洛卡諾人(Ilocanos)的服裝,女舞者手中握著一對木響板,很像西班牙響板,男舞者則兩手各拿一對竹響板,主要採阿巴奈拉舞步。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Folk DancesⅠ》1960.
|
恩庫拉甸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恩庫拉甸」(Ungkulatem)原意為「我唱」的意思。為西伯利亞之雅庫特人(Yakut)所跳的一種圓圈舞。舞者持續不斷地吟唱數小時,同時並組成一個或多個小圓圈,以順時鐘方向行進。向左移動一步,身體向前微傾,然後右腳向左腳靠攏,並將身體向後微傾。圓圈上之男女舞者手牽手,緩緩轉動。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多倫多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968年成立於多倫多,是由彼得.蘭道索(Peter Randazzo, 1942-)、派翠西亞.彼蒂(Patricia Beatly)及曾協助羅勃.柯亨(Robert Cohan)成立「倫敦現代舞團」(London Contemporary Dance Theatre)之大衛.艾爾(David Earle, 1939-)所共同創立。其宗旨為製作發展及推廣加拿大本土舞作,而其多年耕耘的結果,使加拿大本土舞蹈創作別開生面,1988年並因此功績獲得了加拿大多倫多省的演出藝術傑出貢獻獎。三位原創團人成為駐團編舞者。1978年並獲著名首席舞者克里斯多福.郝斯(Christopher House)...
舞團提供資料。
|
走索者;舞繩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稱。威爾斯地區的表演者,若稱此項表演,則為rhaff-ddawns。當地稱繩、索為rhaff或rhaffan。此表演有兩種形式:一是在兩端繫緊的繩索上表演舞蹈或平衡雜技;一為所有舞者手拉一條繩索,圈成圓形,大家在圈內跳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福拉帖舞;嬉遊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瑞士瓦來斯州(Valais Canton)堪培瑞(Champery)地區的嬉戲式舞蹈,舞者成對圍成一圈跳舞。其動作有急速的旋轉及和緩的舞步,二者交迭出現。在圓圈環形移動之際,有二至四對舞者進入圓圈中央,圍成小圈,以自己的軸心旋轉,舞步細碎急速。隨後,這些舞者移至外圈並且緩緩的轉動;同時,由原外圈隊伍中的一些成對舞者進入中央,以快速的舞步旋轉繞行。以此類推。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馬里涅拉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一種在秘魯以3/4拍和6/8拍的歌唱舞蹈,此活潑的舞蹈由數對舞者揮舞著手帕表演。此舞為西班牙的精粹,從智利引進秘魯,起初叫奎卡智利那(Cueca Chilena)或智利那(Chilena),在十九世紀當秘魯和智利作戰時改為馬里涅拉舞,此新名字是為紀念秘魯海軍,但此舞保留了智利的桑馬古威卡舞(Zamacueca)。不管舞蹈或唱歌,都以活潑的節拍進行,為一種追求和退卻式舞蹈。舞者相向但不觸碰,各自揮舞一條手帕。此舞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形式,在玻利維亞和阿根廷都有類似的舞蹈〔見桑馬古威卡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新西伯利亞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該團成立於1945年5月,隸屬於新西伯利亞國家歌劇院。該團歷史遠溯至1931年,是新西伯利亞及遠東區第一個芭蕾舞團,也是俄羅斯最大的舞團之一。舞團於1946年首演,舞碼為亞當斯(A. Adam)的《海盜》,其後相繼演出不同舞碼有《天鵝湖》、《胡桃鉗》、《睡美人》、《吉賽兒》、《一千零一夜》、《唐吉訶德》、《韃韃人之舞》、《卡門》與曾獲蘇俄國家大獎由I. Morozov編的《雅伯利特醫生》(Doctor Aibolit)等。1990年開始,舞團由佛拉迪米爾.佛拉迪米洛夫(Vladimir Vladimirov)擔任藝術指導。佛拉迪米洛夫自1982年畢業於莫斯科藝術學院之後,同年即在新西伯利...
舞團簡介。
|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城巿舞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成立於民國五十年(1961)四月十三日。有展覽場地、會議室、討論室、電化教室閱覽室及城巿舞台,可容納一千零二個座位。該館除定期舉辦音樂、舞蹈、戲劇演出外,還提供技藝研習及各項比賽、講座等活動。該館位於臺北市八德路三段25號,場地可供各界租用。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