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749 ms
共 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戲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泥、木等材料雕塑出的戲劇人偶。[例]他的技藝精湛,製作的每一尊戲偶都栩栩如生。
|
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雕塑的人像。如:「陶偶」、「泥偶」、「木偶」。
成雙的。如:「偶數」、「對偶」、「無獨有偶」。
配偶。如:「喪偶」、「怨偶」、「佳偶天成」。
碰巧、不是經常的。如:「偶然」、「偶遇」、「偶而」、「偶發事件」、「偶一為之」。
偶像:崇拜的對象。如:「他是時下年輕人心目中的偶像。」
|
雞皮鶴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雞皮鶴髮」原作「鶴髮雞皮」,出自北周庾信的〈竹杖賦〉。文中,桓溫用「雞皮鶴髮,蓬頭歷齒」來形容楚丘先生的外貌,頭髮發白而且散亂,皮膚粗糙鬆弛,牙齒稀疏,指楚丘先生老了。後來「雞皮鶴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老人的形貌。「雞皮鶴髮」較早的書證如唐玄宗〈傀儡吟〉詩:「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用來形容傀儡戲偶白髮皺皮,作得栩栩如生,和現實生活中的老人一個模樣。
|
皮影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皮影戲在臺語稱作「皮猴戲」,是一種將羊、驢、牛皮刻成的人物,以木竹筷黏接操縱,搭配燈光投影和音樂伴奏演出的民俗技藝。目錄1 起源2 製作與演出3 發展現況4 參考書目 起源皮影戲的起源,有埃及與印度兩種說法。主張埃及起源者由於皮影戲偶的臉部皆為側臉、眼睛卻是正眼,與埃及壁畫造型相似,因此認為皮影戲最早出現於埃及,後來傳至由中東、印度而漸漸普及到世界各地。另一說則透過田野調查,主張皮影戲最早起源於中東,大約在兩千年前傳入印度,一千年後隨著印度教的傳播又影響緬甸、爪哇與印尼等地,直到現在仍每天搬演印度教的史詩神話故事。在印度...
|
鶴髮雞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雞皮鶴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雞皮鶴髮」原作「鶴髮雞皮」,出自北周庾信的〈竹杖賦〉。文中,桓溫用「雞皮鶴髮,蓬頭歷齒」來形容楚丘先生的外貌,頭髮發白而且散亂,皮膚粗糙鬆弛,牙齒稀疏,指楚丘先生老了。後來「雞皮鶴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老人的形貌。「雞皮鶴髮」較早的書證如唐玄宗〈傀儡吟〉詩:「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用來形容傀儡戲偶白髮皺皮,作得栩栩如生,和現實生活中的老人一個模樣。
|
偶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人操縱戲偶、傀儡,表演故事的戲劇。[例]皮影戲、布袋戲等都是屬於偶戲。
|
傀儡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有名的傀儡戲操偶人,首推宜蘭福龍軒傀儡戲團團主許建勳(1934~)。 傀儡戲的組成一般來說,傀儡戲偶高一尺七寸,角色臉譜如同平劇一樣有生、旦、淨、丑。傀儡戲偶的頭部與四枝都是木雕品,身體主幹用竹編成,以布衣連接各部位、套上戲服,最後在各部位接上「操線」才大功告成,一個戲偶的線多達9~20條。(同註1)一個完整的傀儡戲班,備有72個頭部、36具身軀,代表道教的七十二地煞與三...
|
布袋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木偶頭部中空,下面綴上衣服,以手伸入操控表演的一種地方戲劇。布袋戲產生的時代,當在清朝康熙以後,傳入臺灣當在清朝中葉左右。臺灣布袋戲唱腔早期以南管為主,民國建立前後,也融入北管唱腔。演出舞臺不大,但雕刻十分精緻。[例]民間有句形容布袋戲戲偶的話說:「上臺活跳跳,下臺死翹翹。」 △掌中戲
|
雞膚鶴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雞皮鶴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雞皮鶴髮」原作「鶴髮雞皮」,出自北周庾信的〈竹杖賦〉。文中,桓溫用「雞皮鶴髮,蓬頭歷齒」來形容楚丘先生的外貌,頭髮發白而且散亂,皮膚粗糙鬆弛,牙齒稀疏,指楚丘先生老了。後來「雞皮鶴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老人的形貌。「雞皮鶴髮」較早的書證如唐玄宗〈傀儡吟〉詩:「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用來形容傀儡戲偶白髮皺皮,作得栩栩如生,和現實生活中的老人一個模樣。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