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9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沒有信用或失信。《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楚辭.屈原.九歌.湘君》:「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閒。」
2.不相信。《論語.憲問》:「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與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紅樓夢》第四九回:「香菱聽了,心下不信,料著他們是哄自己的話,還只管問黛玉、寶釵等。」
3.佛教用語。為五十一種心理現象之一。指對業果、四諦、三寶不信受。
無徵不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證據,不能使人相信。《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美言不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詞藻華美的言辭、文章,內容往往不真實。《老子》第六八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清.劉熙載〈藝概賦概〉:「若美言不信,玩物喪志,其賦亦不可已乎!」
不信任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責任內閣制中,國會為迫使內閣去職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西元一八四一年,起源於英國。凡採取內閣制的國家,當國會反對內閣的政策時,即可提出不信任案,採行不信任投票。如果此案通過,內閣即須總辭,或由元首解散國會,重新改組,以訴諸選民公決。此乃反對黨制衡執政黨最有效的方法。
言而不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不講信用。《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也,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淮南子.泰族》:「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者也。」也作「言而無信」。
(諺語)比喻曾經吃虧上當,從此不再輕易相信他人的花言巧語。《西遊記》第七二回:「那些妖聞此言,魂飛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爺方便方便!我等有眼無珠,誤捉了你師父,雖然吊在那裡,不曾敢加刑受苦。望慈悲饒了我的性命,情願貼些盤費,送你師父往西天去也。』八戒搖手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築一鈀,各人走路!』」
不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相信。元.王實甫《破窯記》第四折:「世間人休把儒相棄,守寒窗終有崢嶸日,不信道到老受貧窮。須有個龍虎風雲會。」
不信任投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會反對內閣的政策,因而投票作不信任的表示,以迫閣揆去職的制度。
賞罰不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獎賞與懲罰不能取信於民。《管子.權修》:「賞罰不信,民無廉恥,而求百姓之安難。」《韓非子.初見秦》:「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
半信不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疑惑不定的樣子。如:「聽他把這東西說得這麼好,大夥都半信不信。」《初刻拍案驚奇》卷一:「眾人看見,又好笑,又好怪,半信不信的一帶兒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