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9.54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勝任。《說文解字.部》「」字清.段玉裁.注:「鄭箋云:『仔肩,任也。』許云:『勝任也。』」唐.劉禹錫〈為杜司徒謝賜追贈表〉:「常懼不負荷,以忝前人。」
2.戰勝、攻破。如:「敵」、「攻無不」。《左傳.莊公十年》:「彼竭我盈,故之。」《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然操遂能紹,非惟天時,抑亦人謀。」
3.制服、約束。如:「服」、「以柔剛」。《論語.顏淵》:「己復禮為仁。」何晏集解引馬融注:「己,約身。」
4.約定。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淮使戒裝,日當發。」
5.剋扣。《水滸傳》第八三回:「寡人御賜之酒,一瓶減半瓶。」
6.消化。如:「多吃水果能食。」
量詞。英語gram的音譯,為現行法定度量衡的質量單位,俗稱為「公」。參見「公」條。
能。如:「不分身」。《書經.大禹謨》:「勤於邦,儉於邦。」唐.柳宗元〈封建論〉:「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自奉自衛。」
艾瑞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艾瑞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 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 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艾瑞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 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
紹箕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箕,畚箕;裘,皮襖;箕裘,指父業。「紹箕裘」比喻能繼承家業。語本《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如:「他退伍以後,返鄉紹箕裘,承接父親製餅的事業。」明.項穆《書法雅言.資學》:「壽承、休承資皆勝父,入門既正,紹箕裘。」《紅樓復夢》第五回:「又見他器宇非凡,丰儀卓犖,是必紹箕裘,能讀父書者,將來鵬程萬里,正不可限量耳!」
己復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論語.顏淵》:「己復禮為仁。一日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晉書.卷四六.李重傳》:「然古之厲行高尚之士,或棲身巖穴,或隱跡丘園,或己復禮,或耄期稱道,出處默語,唯義所在。」
桑代學習三定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桑代的學習三定律即是練習律、準備律和效果律(Thorndike’s Laws of Learning)。桑代根據「迷籠中的貓」實驗,提出聯結學習理論。貓在迷籠中學會拉環取食前,有多次嘗試行為,初次正確行為是偶然的,經過重複歷程後,貓學會立即拉環做出正確反應。其理論又稱為聯結主義,不採取刺激代替的原理去建立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在動物多項反應中,選定欲增強者,在個體每次反應後給予獎賞,從而加強其以後重複出現的機會。更進一步,桑代
普墨原則(Premack_principl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行為學派心理學家認為增強或酬賞(reinforcement or reward)乃學習歷程中最重要因素,我們學會一個反應,及是因其立即被增強。由於增強物的設置,而使個體某種反應經強化而保留的安排,稱之為增強作用。增強作用會發生擴展現象,與增強物相關連的其他增強物,也會產生增強作用。如金錢可換食物,食物是饑餓時的增強物,金錢與食物有關,故金錢也連帶產生增強作用。此擴展現象稱之為次級增強(secondary reinforcement),食物稱之為原級增強物(primary reinforcer),金錢稱之為次級增強物(secondary reinforcer)。 次級增強物約有三類社會性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能。如:「不出席」。《詩經.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
2.不勝。《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攻之不,圍之不繼,吾其還也。」《三國演義》第七○回:「韓浩曰:『願借精兵三千擊之,當無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書經.大禹謨》:「勤于邦,儉于家。」指既能勤勞又能節儉。《舊唐書.卷一八○.張允伸傳》:「允伸領鎮凡二十三年,儉,比歲豐登。」《樂府詩集.卷一二.郊廟歌辭十二.梁太廟樂舞辭.撒豆》:「籩豆斯撒,禮容有章。儉,無怠無荒。」也作「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服困難。如:「在戰爭時期,物資缺乏,他們敲打罐頭、臉盆來奏樂,算是難樂隊。」
4歲)1.1.7 成人中期(35-60歲)1.1.8 成人晚期(60歲-去世)2 參考資料 緣起艾里森的父母親為丹麥人,父母離異後,隨父母遷居至德國,母親也改嫁於一位猶太醫生,但也因為如此,使他在身分上引起了困擾。而後因為歐洲不安定,在1939年時歸化美國,也才更名為Erik Erikson。他根據自身人生經驗及多年從事心理治療觀察所見,發展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艾里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是根據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