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卒業     
瀏覽人次:1650 收藏人次:217523
1.修畢學業。《漢書.卷八八.儒林傳.施讎傳》:「讎為童子,從田王孫受易,後讎徙長陵,田王孫為博士,復從卒業。」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已後,便從文史,略無卒業者。」也作「畢業」。
2.完成未竟的事業。《荀子.仲尼》:「文王誅四,武王誅二,周公卒業。」《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今又接之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業。」
    
瀏覽人次:40598 收藏人次:2861062
4.終止、結束。[例]卒業
    
瀏覽人次:22324 收藏人次:3963362
所做的事。如:「職業」、「事業」、「農業」、「就業」。
學習的內容或過程。如:「修業」、「結業」、「畢業」。
從事。如:「業農」、「業商」。
財產。如:「產業」、「祖業」、「家業」。
已經。如:「業已」。
佛教用語。指人的一切行為、思想、言語等。包括善惡兩面。如:「善業」、「惡業」、「業障」。
業業:小心謹慎的樣子。如:「兢兢業業」。
磨杵成針     
瀏覽人次:8346 收藏人次:295368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五三.磨鍼溪》磨鍼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1>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2>方磨鐵杵3>,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4>。 〔注解〕
(1) 李太白:李白(西元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家居四川綿州,為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後因得罪權貴,遭排擠而離開京城,最後病死當塗。其詩高妙清逸,世稱為「詩仙」。
(2) 老媼:年老的婦人。媼,音ㄠˇ,老婦。
(3) 杵:舂米、擣藥、擣衣或擣實砂土時用的棒槌。
(4) 卒業:完成學業。
鐵杵磨針     
瀏覽人次:7716 收藏人次:238646
處「鐵杵磨針」出自潛確類書:「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老嫗磨杵,白問其故,曰:『做針』。白感言,遂卒業。」用來鼓勵人耐苦精進,不屈不撓的堅持到底,奮力進取,必有成功的一天。試想一條鐵杵要磨針,勢必得付出許多毅力和勞力,且必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並曾遇到困難。相同的,我們要做好一件事情或研究一門學問,也會遇到無數的挫敗。俗語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果我們沒有恆心,既怕困難,又怕挫敗,那只有半途而廢,百事無成。 相似詞有志者事竟成、持之以恆、鍥而不捨、水滴穿石、矢志不移 相異詞半途而廢 造句李白鐵杵磨針的故事告訴我們...
畢業     
瀏覽人次:3483 收藏人次:748925
1.在學校或訓練班修完全部的課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五回:「(關良)等在那醫學堂畢業出來,不知那裡混了兩年,跑到這裡來,要開個藥房。」也作「卒業」。
結業     
瀏覽人次:1083 收藏人次:0
修業終了。如:「結業典禮在星期六舉行。」
鐵棒磨成針     
瀏覽人次:672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磨杵成針」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五三.磨鍼溪》磨鍼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1>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2>方磨鐵杵3>,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4>。 〔注解〕
(1) 李太白:李白(西元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家居四川綿州,為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後因得罪權貴,遭排擠而離開京城,最後病死當塗。其詩高妙清逸,世稱為「詩仙」。
(2) 老媼:年老的婦人。媼,音ㄠˇ,老婦。
(3) 杵:舂米、擣藥、擣衣或擣實砂土時用的棒槌。
(4) 卒業:完成學業。
磨杵作針     
瀏覽人次:563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磨杵成針」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五三.磨鍼溪》磨鍼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1>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2>方磨鐵杵3>,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4>。 〔注解〕
(1) 李太白:李白(西元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家居四川綿州,為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後因得罪權貴,遭排擠而離開京城,最後病死當塗。其詩高妙清逸,世稱為「詩仙」。
(2) 老媼:年老的婦人。媼,音ㄠˇ,老婦。
(3) 杵:舂米、擣藥、擣衣或擣實砂土時用的棒槌。
(4) 卒業:完成學業。
黃百韜     
瀏覽人次:191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900~1948)字煥然,號寒玉,廣東梅縣人。中學畢業後,投筆從戎,自江蘇省陸軍軍官教育團畢業。曾參加討逆、剿匪諸役,作戰有功,入陸軍大學特別班卒業。徐蚌會戰,在碾莊被匪軍包圍,待援不至,自戕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