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9906 收藏人次:3393013
1.冷。如:「酷」、「禦」、「飢交迫」、「天地凍」。《論語.子罕》:「歲,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唐.白居易〈長恨歌〉:「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誰與共?」
2.窮困。如:「貧」、「家境清」。《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范叔一如此哉!乃取其綈袍以贈之。」
3.卑賤。如:「門」、「儒」。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士俱歡顏。」
1.秋冬冷的季節。與「暑」相對。《易經.繫辭下》:「往則暑來,暑往則來,暑相推而歲成焉。」
2.國名。夏朝諸侯浞的封國。故址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濰縣境。
3.姓。如夏朝有諸侯浞,漢代有朗。
1.使受冷。《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之,未有能生者也。」
2.戰慄、害怕。如:「心」、「膽」。《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以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
3.終止、停止。《左傳.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也。」晉.杜預.注:「,歇也。」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     
瀏覽人次:46890 收藏人次:2529083
一句好話,即使在嚴冬中也可讓人溫暖;一句傷人的話,縱使在炎熱的六月也會使人感到心。例: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講話做毋得信嘴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不可隨口亂說。)
噤若     
瀏覽人次:40728 收藏人次:2982113
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為蟬到天,不能發聲,乃以噤若蟬形容不敢作聲。語本《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蟬,此罪人也。」如:「自從被上司數落之後,他便噤若蟬,再也不敢發表意見了。」
一暴十     
瀏覽人次:35860 收藏人次:2179876
語本《孟子.告子上》:「一日暴之,十日之。」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如:「他無心於課業,唸一天,玩十天,一暴十如何能把書唸得好?」
高處不勝     
瀏覽人次:28029 收藏人次:661571
原指高地之意令人無法承受。今多用以比喻有權勢或地位高的人,則知心朋友愈少而孤獨寂寥。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
乍暖還     
瀏覽人次:27245 收藏人次:923051
氣候冷熱不定,忽冷忽熱。宋.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詞:「乍暖還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     
瀏覽人次:24645 收藏人次:783820
絕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就結成三尺厚的冰層。語本漢.王充《論衡.狀留》:「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後比喻事況的造成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如:「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今日感情的決裂,也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的。」
而慄     
瀏覽人次:20820 收藏人次:1065178
形容內心恐懼至極。漢.楊惲〈報孫會宗書〉:「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而慄,雖雅知惲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聊齋志異.卷六.馬介甫》:「大人面若冰霜,比到寢門,遂有不可問之處。豈果脂粉之氣,不勢而威?胡乃骯髒之身,不而慄?」也作「不而栗」。
料峭     
瀏覽人次:20501 收藏人次:1625694
早春薄,侵人肌骨。如:「細雨紛飛,梅顫枝頭,倍覺春料峭。」
唇亡齒     
瀏覽人次:17596 收藏人次:411468
唇亡齒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詞義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例句6 資料來源 出處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左傳僖五年:「晉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之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者,其虞虢之謂也。』」 故事晉獻公要出兵攻打虢國,首先必須經過虞國,但是他擔心虞國不肯答應借路。這時,晉國大臣荀息對獻公說:“您如果肯將垂棘(地名)所產的名貴玉石與屈產(地名,均屬晉國領土)所出的良馬奉送給虞國的國君,然後再向他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