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3.77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禮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節的規範與儀式。如:「外交禮儀」。《周禮.春官.肆師》:「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
天主教禮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主教禮儀一詞是指天主教會敬天的宗教儀式,基督教各宗派稱為「崇拜」或「禮拜」儀式。此名詞譯自希臘文leitourgia,原義是為了民眾的緣故或為了團體的利益,所進行的工程,或公共的計畫。希臘文〔舊約聖經〕用此詞指對上主的崇拜,也指肋未(司祭)的職務,稱基督為leitourgos,意指崇拜禮執行者。最初數世紀說希臘語的基督徒用此詞指教會聖職人員的職務,也指敬大之禮的任何行為。東方教會則用來專指感恩祭(彌撤)。西方(拉丁)教會有很長的時期,以其他的名詞(如divine office or sacred rites等)來指對上主的崇拜禮。到第十八世紀時,才又採用「禮儀」(liturgy)一詞,以...
中國禮儀之爭(天主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十六世紀時,天主教以利瑪竇為首,再度傳入我國,首先遭遇的問題,是如何使教義適應中國文化,具體地講,天主教對中國傳統的信仰及禮俗如何適應,哪些應視為宗教性的迷信而應予以揚棄,哪些合乎教義或與教義並不衝突可予以保留,或提升。當時實際遭遇的問題有:對宇宙的主宰應採用何種名稱?對盛行的祭祖及祀孔的禮儀應持何種態度?教友可否遵行,或者應視為宗教迷信,而予以禁止?對這些問題,傳教士們之間有不同的意見。利瑪竇作過詳細的研究之後,認為祭祖敬孔的禮儀並無敬拜偶像的用意,只是一些社會通行的禮儀,因此可以接受。在初期耶穌會傳教士當中,雖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但尚未產生嚴重的衝突。直到日後,即明末清初,道明會士及...
國民禮儀範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1970年,內政部依傳統禮俗和現代生活狀況而制定的禮儀範例。《國民禮儀範例》與《國民生活須知》(西元1968年頒行)均為196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中期,中華民國政府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產物,係屬國家對於人民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生活內容所進行的規範化作為。參見「國民生活須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條。
釋奠禮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奠禮儀」源於古代國學之釋奠禮。〔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其制有「牲幣」、「合樂」與「獻酬」。其後,由於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於是釋奠之禮遂專用於孔廟之祭典;唯各代釋奠之禮儀不同。初,周敬王四十二年(西元前478),魯哀公始立孔廟於今山東曲阜孔子故居闕里;漢開國十二年(西元前195年),高祖過魯,以太牢(牛、羊、豬)祀孔,既而武帝崇尚儒術,罷黜百家,尊孔日隆。迄於唐、宋,褒諡孔子敬公、稱王,而服以十二旒冕,樂舞用八佾,制同天子。明、清定制,歲仲春二月及仲秋八月上旬丁日,皆拂曉釋奠;明代祭孔,遣丞相初獻,翰林學生亞獻,國子祭...
〔國民禮儀範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禮儀範例〕係行政院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十月九日臺五十九內字第九一一三號令核定,並經四次修正,內政部於八十年一月二十六日臺(80)內民字第八九一三○○號函修正頒行。範例係參照各種禮儀、我國固有禮俗暨現代社會生活狀況訂定,包含七章。第一章為〔總則〕。第二章為〔一般禮節〕,其中包括六節,為崇敬國家禮儀、日常禮儀、相見禮、集會、開創與落成典禮、喜慶與宴會等。第三章為〔成年禮〕,凡年滿十八歲之男女青年,宜為之舉行成年禮,以諭知其人生應有之責任與義務。第四章為〔婚禮〕,包括訂婚和結婚兩節。第五章為〔喪禮〕,包括治喪、奠弔、出殯、安葬、喪期及喪服等五節。第六章為〔祭禮〕,包括公祭和家祭兩節。...
獻花禮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古典舞蹈的前奏啟舞。舞者首先向神獻上鮮花,祈求神為這場舞蹈祝福。Esu Stotra則是舞者以舞蹈向耶穌作完全的奉獻。啟舞(Alaripu)則純粹是根據Mridangam bols的一種舞藝,舞者直立的站著,開始頭部動作,繼而頸部、眼睛眉毛、肩膀、手臂、手,然後是軀幹,最後是腿與腳,全身合而為一迸出如火花般快速而敏捷的舞蹈。舞者需將肢體大小動作均統合得恰到好處。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天人合一 ── 巴拉他納雅舞蹈》節目單,1990年。
瓦圖西人禮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在東非盧安達 ── 烏隆地(Ruanda-Urundi)每年七月一日所舉行的節慶舞蹈。通常於阿斯特里達(Astrida),可看到節慶中的禮儀舞演出,所有舞者技巧卓越而優雅,舞編得炫目且壯觀,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身為首領或頭目之子的男性青年,住在尼安札(N´yanza)宮廷裡,他們支領薪俸,唯一的任務是接受舞蹈訓練,在瓦圖西或比利時節慶的日子做表演,最主要的「秀」是名為《To End All Talk》的舞劇,表達挑戰者與防衛者兩群體之間的競爭,白天在一處巨大的墾拓地內展開。經由瓦圖西專家訓練出來的「巴特瓦」(Batwa)男子打開入口並敬禮,稍事停頓後,群舞舞團吟唱出對古代瓦圖西英雄們...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禮儀規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儀的基本規範,包括行使禮儀而衍生的舞蹈過程在內。該字為法文,相當於薩克森文字的Ruad或Rad。其中最為大眾熟知的如Messe-Ruelle,記載了冬至教堂冬宴(Winter Feast)的正式規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區也有類似的禮儀規範,稱作Rune或 Rouen。「Rune」用古老北歐基本十六個字母排成圓形或蛋形,禮儀規範中記載需由十六位舞者站立十六個字位置以代表這些字;依著順序移動,舞者「拼出」這些重要的字,此即「魔咒」(Spiel)的基本雛型,並以歌舞方式呈現。在英格蘭,有人刻意中傷此活動,故意將它扭曲為「無法紀之狂歡」(Misrule),因而每年要選出的「禮規監督」(Lord of ...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禮儀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西元二世紀至八世紀之間,流行於葡萄牙之教會儀式舞蹈及遊行行列中之舞蹈。當時教會之儀式舞逐漸流為通俗化,以致引起教會人士之極端不滿,乃於西元682年下令禁演,但並無效果。西元744年,教宗薩卡里亞斯(Pope Zacharius)下令禁止所有之此類舞蹈,因其已變質。事實上乃係教會人士欲將古老之宗教舞蹈加以控制與改變,但未成功,因而有禁止之措施。教會的儀式舞蹈與通俗之慶典相衝突,因教會欲將新的神話與寓言加入舞蹈中,以致互不相容。禮儀舞蹈其後逐漸式微。現僅在西班牙之賽維爾(Seville),仍有保存,在遊行行列中有人唱歌,但甚少舞蹈之表演。其後則歌者亦不在遊行中表演,而轉入酒館、舞廳等處...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