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庫蘇第阿甲,巴貢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ussudiardja, Bagong
作者: 戴雅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他是爪哇的編舞家及畫家,為印尼埔里耶(priyayi)高階份子,但他在家道中落時,曾當過馬車伕。他的舞蹈反映出所受的傳統舞蹈訓練及生活遭遇,《騎馬者》(Horse Rider, 1954)、《放風箏者》(Kite Flyer, 1955)和《村莊祭典》(Village Ceremony, 1964)均可看出他早年的艱辛。他於1950年代在美國和歐洲學習現代舞,之後返國在日惹(Yogyakarta)市郊建立了他自己的工作室和學校,在那裡他教導混合西式與古典印尼風格的現代爪哇舞;他曾和當地村民,也曾和一群來自東南亞國協(ASEAN)的舞者或舞團負責人,做過實驗性的表演。巴貢拓展爪哇舞蹈的領域,其作品《幻想曲》(Caprice, 1969)、《夢》(Dream, 1958)和《我的愛情生涯》(My life for Love, 1974),都以當代人民的生活為舞蹈主題;亦曾編過有關動物、日常生活、地方傳說、真實歷史事件、史詩以及聖經故事的舞蹈;但是最拿手的還是在於編傳統爪哇主題的舞,如《阿祖那威瓦哈》(Arjuna Wiwaha, 1962)、《巴拉塔尤達》(Bharatayuda, 1971)和《拉圖奇朵》(Ratu Kidul, 1971)。他曾鑽研蘇丹、峇厘、蘇門答臘及許多其他類型的舞蹈,編舞時將這些傳統的舞蹈綜合起來。他發明諸多舞姿、舞步、節奏和動作語彙,喚起這些東西以外的其他傳統印象,並融入其特殊的舞蹈風格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Kurusetra》(1987),是取字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Kurusetra》是一男一女所跳的雙人舞,舞蹈中兩位舞者都穿著一種中規中矩的服裝,而且侷限在一個空間裡跳舞,可讓人引發一種經歷戰場之中的感受。此齣作品的伴奏,是由他的作曲家兼舞者的兒子 ── Jasuk Feriyanto所編成的「拼貼式音樂」(Collage)。巴貢在國家認同的研究上與其他人聯手,努力創作可讓更廣大的「全國」觀眾所賞識的作品;他很智慧地讀解政經情況而促使本身成為印尼唯一一位能持續活躍超過三十年的編舞家。
參照:
《Moving Between Unity and Diversity》The Drama Review, summer 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庫蘇第阿甲,巴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