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晶面符號―晶體面上的空間註記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知識 1:
在礦物學或結晶學的書本中,可以發現在晶體的各個面上,用一個括弧將三至四個阿拉伯數字括起來,這種用來標記礦物晶體結晶面之空間關係的符號,便稱之為「晶面符號」。一般是用晶軸為參考軸(假想線)和其上的軸單位來標示晶面所在的方位,它是由連寫在一起的三個或四個(三方和六方)互質的小整數加小括弧構成。因為這種符號是英國學者米勒(Miller)在1839年所創立的,所以又稱「米氏符號」。
  在任何一個晶體的晶面指數,是等於該晶面在三個或四個晶軸上,各截距的係數的倒數比。以圖一為例,要知道晶面ABC的符號為何?首先要計算晶面ABC之X、Y、Z軸之截距的倒數比,即:
  1/2:1/3:1/6=3:2:1(三者互質的最小整數)
  所以晶面ABC的符號為(321)。
  一般在座標系中,X軸以前方為正,後方為負;Y軸以右方為正,左方為負;Z軸以上方為正,下方為負。若某一晶面與晶軸的負端相交,則須在相應指數的上方加"–",如圖一晶面ACD的符號為(321)。
  在六大晶系中,比較特殊的是六方晶系,其晶面符號是由4個互質的小整數所構成。因此,六方晶系中的綠柱石,其晶體的晶面符號就如圖二的標記。
  再者,我們以等軸晶系為例,圖三的晶體是由立方體和八面體聚合而成,你能求出各個晶面的正確符號嗎?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晶面符號―晶體面上的空間註記
主題: 地質
作者: 何恭算
數位化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礦物
紀錄類別: 地質學習資源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