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禾舞曲 - 教育百科
嘉 | |
禾 | |
舞 | |
曲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Gavotte |
作者: | 李小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可能原為法國民間舞蹈,十六世紀時被發展為宮廷舞,它不但在劇院、也常在社交場合演出,直至十九世紀為止。浦雷托流斯(Michael Praetorius 1571-1621)著作《舞蹈》(Terpsichore, 1612)一書中,認為嘉禾舞是來自法國東南部地區。嘉禾(Gavotte)一字是由該地方言Gavaud變化而來,意為「曲腿」,所以舞蹈中有很多曲腿動作。阿爾布(Thoinot Arbeau, 1519-1596)著的《Orchésographie》一書中指出《嘉禾舞》和雙重勃浪舞》(Double Branle)極為相似,是由一對對的舞者,圍成圓圈而舞的社交舞。其所用的音樂和勃浪舞一樣都是複拍子,舞句長度為4∼8小節,但嘉禾舞步有〈單足交換跳步〉,所以風格較勃浪舞活潑。另外,它也摻入《嘉拉德舞》(Galliarde)的步法,每位舞者可輪流進入圈內表演,舞畢需親吻其他舞者,然後再回原位。十七世紀中期舞蹈組曲的排列被標準化,《嘉禾舞》排在第5首勃浪舞曲之後,成為組曲的一部份。當時,《嘉禾舞》非常流行,但今日只有極少數的《嘉禾舞》遺留下來。十七世紀末期,舞蹈大師盧利(J. B. Lully, 1632-1687)的舞劇作品自編了許多《嘉禾舞》,但這些舞蹈是以獨立形式出現,與前述的組曲無關。盧利的嘉禾舞曲除了沿用傳統的二段式曲體,使用複拍子和等長的四小節樂句外,還加入新的節奏特色 ── 樂曲旋律在後半拍開始。從1653-1687年間,他一共創作了37首《嘉禾舞》,只有兩首被完整地記錄下來。富伊葉(R. A. Feuillet, 1675-1710)也用舞譜記錄了十首《嘉禾舞》。另在1700年到1756年間,也有17首用《嘉禾舞》音樂編成的舞蹈遺留下來。這些遺留下來的舞蹈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劇場演出的《嘉禾舞》,舞者由一或兩人擔任,動作設計複雜,音樂速度較慢。第二種是適用於社交場合的《嘉禾舞》,舞步是以〈反拍子舞步〉(Contretemps)和〈聚躍步〉(Assemblé)組合為主。第三種是可供多人參與的《嘉禾舞》,舞句強,動作簡單。雖然後來社交場合的《嘉禾舞》已不再流行,但劇場《嘉禾舞》仍在演出。拉摩(J. P. Rameau 1683-1764)的舞劇,常常加入嘉禾舞段。音樂家葛路克(C. Gluck, 1714-1787)和莫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也曾創作嘉禾舞曲作品。十八世紀後期英國也常以《梅呂哀舞(小步舞曲)》(Minuet)和《嘉禾舞》作為插幕舞,直到1817年「巴黎歌劇院」經常在上演《嘉禾舞》。十九世紀的劇場《嘉禾舞》多以名舞蹈家格達諾.威斯特里斯(Gaetano Vestris, 1728-1808)於1760年和1770年演出的雙人《嘉禾舞》為版本。其音樂依然保持傳統的複拍子特色,樂句長度為4∼8小節,但已失去了從中間插入的樂段節奏特色。關於舞步和空間的移動基本形式雖然沒有改變,但動作的難度及空間變化大增。十九世紀後期,舞蹈家吉勞狄(Giraudet)再把威斯特里斯的《嘉禾舞》舞步簡化。今日法國許多民間舞蹈都稱為《嘉禾舞》,尤其是在Basse-Bretagne地區一帶,這些舞蹈名稱加入地區之名,如Pont-Aven嘉禾舞、Quinper嘉禾舞及Montagues嘉禾舞等,這些鄉村嘉禾舞各有自己傳統的舞步節奏和地方特色。 |
|
參照: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N. Y. London, 1998.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嘉禾舞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Gavotte |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嘉禾舞曲指的是一種法國民俗舞曲,起源於法國嘉普(Pays de Gap)地方的嘉禾族(Gavots)而得名;也是一種宮廷舞曲與器樂曲的形式。嘉禾舞曲從十六世紀晚期由作曲家魯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的大力提倡而開始流行,一直至十八世紀晚期。嘉禾舞曲多為中庸的4/4拍子,通常開始於第三拍,上拍(upbeat)為兩個四分音符,而其樂句也通常開始及終止於小節的中央。 早期的宮廷嘉禾舞曲與布朗雷舞曲(Branles)有關,布朗雷舞曲的特徵就是上拍為兩個四分音符。而嘉禾舞曲風格的確立則見諸於巴洛克(Baroque)的組曲(suite)中。在巴哈(J.S. Bach, 1685~1750)的組曲中,嘉禾舞曲有時被用於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與基格舞曲(Gigue)之間 ,其後則常接著慕塞特舞曲(Musette),之後還會接回原來的嘉禾舞曲。由於嘉禾舞曲源自民間,所以多帶有田園風味。在巴洛克時代之後,一些近代及當代的作曲家 ,如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普羅高菲夫(S. Prokofiev, 1891~1953)、荀伯格(A. Schoenberg, 1874~1951)等人有時也會使用嘉禾舞曲的名稱來表現其新古典主義作品,但其中的細節與先前卻已有相當的差距。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嘉禾舞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