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0.01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東方豹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actyloptena orientalis (Cuvier, 1829)
體稍延長;頭寬短;吻扁。頭背及兩側均被骨板;體密被稜狀鱗。前鰓蓋骨棘向後延長可達腹鰭之上方。前二背鰭硬棘游離,第一棘長,可達硬棘基底的末端,第二棘則短小;胸鰭長,可達尾鰭基底;腹鰭胸位,具1硬棘,4軟條;尾鰭截平。無側線。體色多變化;通常上方黃褐色,下方淺褐色,頭及背部具深褐色或黑色的圓斑;胸鰭具深褐色小斑點及鰭緣具淺藍色波狀紋。
西自東印度洋,東迄夏威夷群島,北起日本,南至紐西蘭之海域。
底棲性魚類,外形與魴鮋魚(triglids)相似。雖然我們也稱它為「飛角魚」,實際上,其長而大的胸鰭並沒有滑翔的功能,反面是用來以交替移動的方式可在海底走動。一般而言,游泳的能力較弱,但危急時,可急速逃離現場。此外,可利用舌頜骨(hyomandibular bone)發出軋軋的聲音。
一般以底拖漁網捕獲,沒有經濟價值,皆做下雜魚處理。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豹魴亞目(Suborder Dactylopte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豹魴科或飛角魚科(Family Dactylopteridae),Flying Gurnards
波面黃魴(輪頭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argariscus prionocephalus (Dumeril, 1868)
體延長紡錘形,全身被滿堅硬的骨板狀鱗片。頭部背面之骨板擴大,突出部分扁平而寬大,遵緣呈現波浪狀,又似粗齒輪,故被稱為「波面」黃魴或「輪頭」魴,吻角突出,亦很平扁且前端較寬。口中大,上頜有絨毛狀齒;下頜無齒,但有7對鬚,最長的一根延伸至眼之後緣。背鰭連續,有深的凹刻;胸鰭寬大,下部有2指狀游離鰭條;尾鰭截形。體黃土色,胸鰭薄膜有3個不規則的黑斑,體長可達30公分。
日本、台灣、菲律賓等海域。
棲息於大陸棚邊緣的海域,水域底棲性魚類,多半靜伏於海底,利用眶前骨挖掘泥土,再利用頤部下方的鬚尋找食物,覓食時才偶爾游動。以蝦類、小型底棲動物及軟體動物為食。具有鰾,能發出聲音。
數量少,罕見,偶為拖網漁船拖獲,因體被骨板,且體側具棘,不具食用價值,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角魚科(魴科)(Family Triglidae)
長吻角魚(大喙擬鰭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terygotrigla macrorhynchus (Kamohara, 1936)
頭部低窄而狹長,從背面觀呈長方型,吻端2根骨質突起,吻突尖銳強硬,其長度甚長,比眼徑長兩倍以上,故稱「長吻」擬角魚。肩胛棘大而堅硬,鰓蓋骨棘則短小。背鰭2個,第一背鰭基底的兩側各有1列棘骨板,胸鰭有3條長度相等的腳爪狀游離鰭條,游離鰭條部分甚長可達第二背鰭基底中央。體被圓鱗,但胸部、頸部及第一背鰭基底下方無鱗。體為淡紅色,胸鰭黃褐色,有4條深色粗橫帶,第一背鰭邊緣有黑色斑紋,中小型肉食角類,體長可達15公分。
日本、台灣西南部海域。
生活於近海之泥砂質底部,底棲習性,以其粗長的游離胸鰭條在沙地上爬行尋覓食物,以小型底棲動物為主食,偶為底拖網漁船所拖獲。
極為罕見的種類,無經濟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角魚科(魴科)(Family Triglidae)
平面黃魴(瑞氏黃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atyrichthys rieffeli (Kaup, 1859)
頭部寬而扁平,被骨板,前額中央部位具有1個三角形的小棘,吻端之兩棲骨質突起,細長尖銳且稍平扁。口大,下位,下頜具3~4根鬚;前鰓蓋骨棘尖銳且長。體被骨板,每一骨板上具1尖棘;肛門前方有3對骨板。背鰭連續有一明顯凹刻;胸鰭有2根指狀游離鰭條。體為淡紅色,腹部白色,頭部,體上半側及背鰭均散有黑褐色斑點。
日本南方、中國東海、黃海及南海、台灣。
中型底棲性肉食魚類,以小型底棲動物為主食,垂直分布範圍廣,從水深65~600公尺均可發現,棲息較深之個體。
體型較大,是常見的種類,不能食用,無經濟價值,台灣漁民以底拖網捕獲後均棄置為下雜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角魚科(魴科)(Family Triglidae)
琴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rigla lyra (Linnaeus, 1758)
頭部大呈三角形,其下佈滿嵴突;吻端尖銳,口大,下位;鰓蓋骨上各棘刺大而強硬,其長度均超過鰓蓋骨之邊緣,前鰓蓋骨有一水平方向之隆起;肩胛棘尖銳且硬,長度甚長,延伸至胸鰭中央。胸鰭寬且長,伸達臀鰭中央部位,有3根指狀游離鰭條。體淡紅色,頭部暗色,第一背鰭有2條橫紋,為大型角魚類。體長可達60公分。
普通分布於大西洋東部與地中海。
生活於100~480公尺深的海域,底棲習性,肉食魚類以胸鰭之腳爪狀游離鰭條,爬行於泥砂底質的海床上,掠食小型魚蝦及其它底棲動物,鰾壁薄,會發輕脆的鳥類啁啾聲。
是普遍常見的種類,漁民常以拖網捕獲,體型較大個體之軀幹部位,肉厚實,味美可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角魚科(魴科)(Family Triglidae)
瑞氏紅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稍側扁;頭部扁平,邊緣接近平直,由上往下看近三角形。當鰓蓋閉合時,兩吻突幾近平行,比眼徑長,超過左右吻突的基底距離長的兩倍。上下兩頜皆無齒。下頜具三或四對(普通為四對)觸鬚,最長的一對延伸至眼睛的前緣。前額中央部位具一三角狀的小棘;眶後骨棘尖銳且堅硬,但隨著成長會逐漸圓鈍;前鰓蓋棘銳利且硬,比鰓蓋棘長;兩個鰓蓋棘,1個非常弱小,幾乎消失,另一個則尖銳且大。肛門前方有兩對腹板。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1-33。背鰭連續,VI-VII硬棘,15-18鰭條,硬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一凹刻;臀鰭軟條15-17;胸鰭基窄,後緣寬,下方具有2個游離鰭條。體黃褐色,頭側、背側及背鰭均具褐色斑點。有些學者...
默氏副半節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前部稍平扁,後部漸細。頭部扁平,邊緣近平直,由上往下看近三角形。吻突細長,但不及左右吻突基底長,且前端微向內彎。上頜有一絨毛狀的齒帶,下頜則無齒。下頜有觸鬚,最長的一根延伸至鰓藍的後部。前鰓蓋棘尖銳且堅硬,較鰓蓋棘為長。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4。背鰭具硬棘VII,軟條20-21;臀鰭軟條20-21。體呈橘紅色;背鰭具黑緣。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科(Peristedidae)。
魏氏紅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稍側扁;頭部扁平,邊緣接近平直,由上往下看近三角形。吻突略比眼徑長,但不超過左右吻突的基底距離長的兩倍。上下兩頜皆無齒。下頜具數對觸鬚,最長的一對延伸至眼睛的前緣,以及下頜腹面後端有許多小觸鬚。前額中央部位具三角狀的小棘;眶後骨棘尖銳且堅硬;前鰓蓋棘銳利且堅硬,較鰓蓋棘為長;鰓蓋棘有一對,一個較小,另一個較大。肛門前方有兩對腹板。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1。背鰭連續,VII硬棘,17鰭條,硬棘部與軟條部之間有一凹刻;臀鰭軟條18; 胸鰭基窄,後緣寬,下方具有2個游離鰭條。體一致紅褐色,頭側、背側及背鰭均無斑點。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科(Peristedidae)。
黑帶黃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eristedion nierstraszi (Weber, 1913)
頭部較狹窄,兩側邊緣平直,吻前端有2根尖長的骨質突起,吻的背部中線無棘,吻突之基底各有2根向後彎的小棘。口下位,上下頜均無齒,下頜有多對觸鬚,最長之下頜鬚可延伸至眼中央下方。肛門前方有2對骨板。體為紅色,體上散有許多蠕狀黑色斑紋,背鰭邊緣黑色,胸鰭有1~2條黑色橫紋。體長可達22公分。
日本南方至菲律賓沿海。
深海種類,棲息於水深350~590公尺的水域,底棲習性,中小型肉食魚類,生活於岩礁間。
數量稀少,無經濟價值,通常棄置為下雜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角魚科(魴科)(Family Triglidae)
波面黃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前部稍平扁,後部漸細。頭寬扁,頭部完全被骨質甲,兩側圓具明顯的凹突,突出部扁平而寬大。上頜有一絨毛狀的齒帶,下頜則無齒。下頜有7 對鬚,最長的一根延伸至眼睛的後緣。前鰓蓋棘尖銳且堅硬,較鰓蓋棘為長。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29。背鰭具硬棘VI-VII,軟條14;臀鰭軟條13-14。體呈橘紅色;背鰭具黑緣;胸鰭的薄膜有三個不規則的黑斑。有些學者將本種魚列入黃魴科(Peristed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