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一口箱子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一口箱子


教育Wiki

目錄

一口箱子

作者

姚一葦,(1922.0405-1997.0411)原名姚公偉,生長於江西鄱陽,祖籍南昌。
一九三八年十六歲時入吉安中學,旋即連年遭遇戰亂,隨校遷陡,後考進廈門大學,廈大躲戰火而搬到長汀,先生仍需以校為家,一九四六年畢業後,一葦來台就職,奈何兩岸遽然隔絕,直到五十一年後,一九八九年,始得重返故鄉。先生從五十年代起參與《筆匯》、《文學評論》、《現代文學》等重要文學刊物編務,提攜後進,發掘有才之士不遺餘力,被文學界譽為「暗夜中的掌燈者」。在戲劇教育和劇運方面,一葦自三十五歲起先於藝專、政戰學校、中國文化學院藝研所和影劇系等校授課二十餘年,一九八二年,提前自台銀退休,全心全力投入國立藝術學院創校籌備志業,創辦戲劇學系,是首屆系主任兼教務長。先生獻身教育四十年,化育英才無數,尤其主持了五屆推動台灣劇場現代化的實驗劇展,栽培眾多創作與教育人才,廣受劇場人士尊崇為「一代導師」。

內容:

「一口箱子」是姚一葦發表的第六個劇本,寫於一九七三年。主要內容是主角阿三對他的箱子的眷戀,以至不知就裡被追逐到為該箱子而死。

全劇分為四場,第一場首先呈現戲中兩位主要人物──老大和阿三──的來龍去脈,透過他們漫無頭緒的對白我們得知他們正處於失業的狀態,以及他們的背景。第二場說明另一樁事件,但該事件只是陪襯作用,用來作為後來阿三悲劇命運的伏線,同時也說明群眾愚昧盲目的一面。第三場大約是本劇的主戲,在一座破舊古廟裡,透過老大和阿三的囈語我們更進一步洞悉他們兩個人的孩提經驗以及由此所發展出來的心理背景。第四場是悲劇動作的高潮和結束。全劇從頭至尾一氣呵成,以簡單的戲劇動作闡述出了具體的現代人悲劇感。

資料整理暨來源

姚一葦學術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