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事後回溯研究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事後回溯研究法


教育Wiki

事後回溯研究(ex post facto research)又稱解釋觀察研究(explanatory observational studies)或因果比較研究(causal comparative research),以回溯方式探究變項,以找出可能之關係或效應。事後回溯研究之自變項須事先確定,才進行蒐集資料之工作,這些變項也已經在情境中發生過。事後回溯研究法常被與實驗研究法(experimental approaches)比較,此二種研究有共同處,即能考驗自變項與依變項二者之間之關係;從某一意義而言,事後回溯研究可視為與實驗相逆之方法。事後回溯研究與其常從已發生之自變項中,探索與被觀察變項之間的關係,因此現成資料往往會成為研究過程可供利用之來源,一般而言現成而又可利用之資料有三類:(1)統計紀錄(statistical records);(2)個人文件(personal documents);(3)大眾傳播之報導(mass communication)。

目錄

研究步驟
事後回溯研究雖然無法操縱自變項和不可能隨機分派受試者於各組,但有好幾個程序可用來設計,以增進控制和限制似乎合理之競爭性假設。
=確認研究問題
事後回溯之首要步驟,在於確認包含依變項可能之原因在內的研究問題。對可能原因之選擇,是根據以前研究,以及研究者解釋被研究現象之觀察結果而來。

確立假設

確認可用來解釋關係似乎合理之競爭性假設。

選取比較組

找出或選取可供比較之組別,即就自變項不同之兩組,比較其依變項。在事後回溯研究中, 比較組之界定與選取是相當重要之程序。各組不同之特徵或經驗,須以明確之操作定義界定;因為各組代表之母全體不同,透過對各組之界定,可決定研究結果之概括性。

控制無關變項

為了提升兩組間之相當性或矯正已被認定之差異性,而採取控制無關變項(extraneous variables)。控制無關變項之方法有多種,較適用於事後回溯研究之主要方法有以下三類:
1.配對
2.比較同質組或次級組
3.共變數分析

蒐集與分析資料

事後回溯研究將所得資料預作分析,可能涉及各敘述統計與推論統計最常用的是平均數、標準差、皮爾遜積差相關等;推論統計最常用的是t分數、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等。

發現的詮釋

事後回溯研究之最後步驟為對研究發現之詮釋。由於事後回溯研究缺乏隨機化、操縱、控制等特徵,欲建立因-果關係較為困難。當研究者能控制處理(X),然後觀察得依變項(Y),可合理說X影響Y;反之若不能控制X,便可能得到不當結論,因觀察而得之關係可能是一種”假結果(spurious result)”,亦即此關係是由於其他原因促成,而非X影響Y。假關係之根源可能有以下三類:
1.共同原因
2.反逆因果
3.其他可能之自變項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事後回溯研究法
英文關鍵字: ex post facto research
參考資料
王文科/著。教育研究法,1986年初版,頁585-594。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