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俗民方法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俗民方法論


教育Wiki

目錄

概要
由高芬柯(Garfinkel)所提出的一種社會學特殊的研究方法,又稱為民族方法論,此一研究方法乃是試圖揭示我們身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自身是透過何種方法或社會能力來建構我們對於社會現實的感覺。(註1)
主要理念
一、 日常生活有規則
高芬柯指出,人們經常以固定而連續的模式去經歷社會生活,例如:把時間分為小時、日、週、月和年,而周間工作、周末休息、每月5號發薪水、早上出門上班、傍晚下班,日常生活中一切的一切都可作為生活中藏有規律和秩序的例證。
二、 以常識作為日常生活之基礎
俗民方法論者主張,人類生活中的秩序,乃是建立在下列假定上
1.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依據普通常識來做決定,亦即認定社會客觀存在且獨立於任何人之外。
2. 社會具有規則,而個人被迫要學會辨認這些「沒有被紀錄」的規則,但人們通常只是了解這些規則的背景以及其運作模式。
三、 透過研究者的觀察來了解
高芬柯點明俗民方法論的研究重點不在於那些互動規則,而是在規則籠罩、無形牽制下的人類行為,亦即研究人類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會如何被這些潛在規則所影響,強調過度的科學理性原則和一致的原則反而會讓人類行為更加難以理解,因此,俗民方法論者企圖從現實和實際的立場來看待人類社會,並更切實的描述人類互動的行為過程。
批判
俗民方法論並非一門真正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學理論,而是一種新興的研究方法,其理論尚未具有實證性以及可重複實驗性,甚至俗民方法論者之間也常因立場或觀點迥異而有爭論。(註2)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俗民方法論
英文關鍵字:Ethnomethdology
參考文獻
註1:葉正。社會學詞彙。台北:風雲論壇。 P.130
註2:彭懷恩。社會學(概要)Q&A。台北:風雲論壇。 P.52~P.53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