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個體認同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個體認同理論


教育Wiki

目錄

個體認同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西亞(Marcia,1996)以Erikson的理論為基礎,研究自我認同(統合)的發展。

認同的要素

  1. 危機:一個人要面對多種抉擇的時刻,例如:就讀系所的選擇。
  2. 投入:個人針對目標所付出的心力與時間的程度。

認同狀態

  馬西亞以大學生為對象,經由晤談的方式,詢問他們對職業選擇、宗教信仰、政治理念、性別角色四方面的問題,探討大學生追逐自我認同的過程,並將之區分為四種認同狀態(陳嘉陽,2012):

  1. 迷失型認同(認同失敗者、辨識混淆):這種青少年可能經歷危機也可能沒有,但他都沒有投入。個人在追尋自我認同的歷程上,對職業選擇與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問題,尚未認真地去思考過,因而對未來的一切尚未找到自己的方向。屬此一類型的學生,多為年齡較輕或智能較低者,也有少數是自我追尋失敗的人。
  2. 未定向型認同(尚在尋求者、辨識遲緩):這種學生正處在危機中,也尚未投入。個人曾經主動追尋自我認同,但是尚未確定方向。他尚不能決定那些對他很有吸引力的工作或信念與父母的期望、社會的需求及個人的能力如何取得平衡。這類型代表典型的大學生,很多大學生對修讀的學科,對異性的交往,持暫時性態度者即屬此一類型。
  3. 定向型認同(自主定向、認同成功者、辨識有成者):這種學生經歷過危險,並在某種職業或信念上做了選擇而後投入。此一類型代表社會發展成熟的學生,他們不但主動追尋自我認同,也肯定了自將來從事的職業,甚至在宗教信仰及兩性關係上也都有了定著。
  4. 早閉型認同(他主定向、提早成熟者、辨識預定):這些學生經歷過危機,但以別人期望的選擇投入。這些大學生不曾主動追尋自我認同,但是已經確定未來的方向。此類學生在自我發展上雖沒有統合危機的問題,但因其缺乏自我導向,未來的發展未必順利。

  到了青年後期(18到22歲),大部分的青年已經發展出定向型的認同狀態。不過,青年的情緒發展似乎與個體的認同狀態相關聯,例如:未定型的青年其焦慮程度傾向於最高;而早閉型的青年其焦慮程度傾向於最低。青年的自尊與個體的認同狀態也有關聯。例如;定向型捍衛定向型的青年自尊最高,而早閉型和迷失型的青年自尊最低。

中英文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個體認同理論

英文關鍵字:Individual Identity Theory

參考資料

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頁332。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