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差距評價模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差距評價模式


教育Wiki

差距評價模式(discrepancy)

差距評價模式是由普羅佛斯提出的。他指出,一些評價模式只重視幾種課程計畫之間的比較,沒有注意該計劃本身所包含的成分。而事實上一些自稱在實施某種課程計畫的學校,並沒有按照該課程計畫來運作。所以,這類計畫之間的比較並沒有什麼意義。差距模式旨在揭示計劃的標準與實際的表現之間的差距,以此作為改進課程計畫的依據。差距評價模式包括五個階段:
第一是設計階段,即要界定課程計畫的標準,以此作為評價依據。
第二是裝置階段,它要了解所裝置的課程計畫與原先打算吻合的程度,所以必須收集已經裝置的課程計畫有關方面(包括預期目標、前提條件和教學過程)的資料。
第三是過程階段,或稱過程評價,即要了解導向最終目的的中間目標是否達成,並借此進一步了解前提條件、教學過程、學習結果的關係,以便對這些因素做出調整。
第四是產出階段,或稱結果評價,就是要評價所實施的課程計畫的最終目標是否達成。
第五是成本效益分析階段,或稱為計劃比較階段,目的在於表明哪種計劃最經濟有效。
在這個評價模式中,除了最後一個階段,前面四個階段都需要找出標準和實際表現,比較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探討造成差距的原因,並據此決定是繼續下一階段,還是重覆這一階段,或終止整個計劃。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差距評價模式
英文關鍵字:discrepancy
參考資料
施良方著。課程理論,1999年初版,頁194-195,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