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從眾效應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從眾效應


教育Wiki

從眾效應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而不加思索便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又被稱為「羊群效應」。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自己並不會多加思考事件的意義。

目錄

政治

從眾效應最常見的就是選舉:很多選民會在不曉得該投給哪一個候選人的情況下,選擇將自己的票投給大眾所期望的候選人,從而增加他們真的勝出的機會。

舉例而言,如果在一個無法被驗證的民意調查中,透過非正當的手段提高某政黨的民意調查。那麼信任此民意調查的中間選民會認為該政黨的獲選機率高而將自己的票投給該政黨。如此一來,若是該信任該民意調查的中間選民數量在一定的比例以上,有可能因此影響選舉的結果。

社交

從眾行為和性別沒有差異

從眾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當一個人的行為被接受和認同,他會產生巨大的成就感;當自己的行為與別人一致時,又會有安全感。人是嚮往安全生活環境的動物,因此,追求安全感是人類畢生的追求之一。

從眾行為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另一面。對社會上的一種良好時尚,就要大力宣傳,使人們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從而發生從眾所為。如果社會上的一些歪風邪氣、不正之風任其氾濫,也會造成一種壓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隨波逐流。虛榮心理可以說正是從眾行為的消極作用所帶來的惡化和擴展。

例如最容易發生從眾的狀況,社會上流行吃喝講排場,住房講寬敞,玩樂講高檔。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為免遭他人譏諷,便不顧自己客觀實際,盲目任意設計,打腫臉充胖子,弄得勞命傷財,負債累累,這完全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我們要本著清醒的頭腦,面對現實,實事求是,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去處理問題,擺脫從眾心理的負面效應。

表現型式

對從眾效應也要具體分析。一般有這樣幾種表現形式:一是表面服從,內心也接受,所謂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於無奈只得表面服從,違心從眾。三是完全隨大流,談不上服不服的問題。就從眾心理的客觀影響來看,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主要看從眾行為的具體內容。由於中學生的知識、經驗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強,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從眾行為不同程度地帶有盲目性。中學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從眾」。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從眾」。「真從眾」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見或建議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無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數人在一起不會錯」的隨大流思想。「假從眾」則往往是礙於情面或者免受群體的指責和懲罰。例如有的同學不吸煙,也不想吸煙,但夥伴中許多人都抽煙,為使自己與大家協調一致也只得抽上了。這種違心的從眾現象,在學生中還是比較多的。

相關聯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