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新近效果recency_effect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新近效果recency_effect


教育Wiki

前言

在序列教材當中,各項目出現的位置會影響記憶的表現,稱作序位效應。而"新近效果recency effect "為其中的一種。

定義

根據前述序列位置效果(serial position effect)證實記憶二元論的說法:其一是開頭的幾個項目較易被回憶的初始效應,以此說明經過複誦所形成的長期記憶;另一則是在最後幾個項目較易被回憶的新近效果(recency effect),解釋最後呈現的項目比中間項目具有更好的記憶傾向。


新近效果主要為應證短期記憶的說法。序列位置曲線(serial position curves)中表示,最先和最後呈現的項目回憶率最高,後端正確率較高的部分,被視為是新近效果,也稱「時近效應」、「新近效應」。序列位置曲線的研究亦發現,新近效果的項目部分通常包括六至七項。


新近效果來自於短期記憶系統的鮮明記憶,其與初位效果一樣,同為序列效應其中一種。接近序列後端較易記憶的原因在於,受試者採用「先回最晚出現的刺激項目」這種回憶策略,距離回憶的時間最短, 尚在短期記憶之中,只要稍加運作,便能再次呈現而不致遺忘。而相較居於序列中間部分的項目,可能受前後項目訊息干擾緣故,以致最不易記得。


若要求受試者在回答之前,先進行一些令其分心的干擾作業,通常致使新近效果消失,因為分心作業將導致受試者無法將刺激項目及訊息保存在立即性的記憶之中。


學者Glanzer和Cunitz在1966年的實驗中,讓受試者在延遲0秒、10秒、30秒的三種情況下,自由回憶先前呈現的15個項目。結果顯示,延遲30秒則新近效果消失,顯示30秒後,訊息若沒有經過複述,便從短期記憶中消退。複誦是一種在短期工作記憶中,將刺激項目或訊息轉換進入長期記憶的必要活動。


在教學的應用中,以工作記憶模式解釋語文刺激的記憶現象時,新近效果則被認為是因為儲存在語音記憶儲存裝置的短期記憶效果。而在記憶階段結束時呈現不同語音訊息(irreverent speech)、增加刺激語音相似程度(phonological similarity)、利用延宕回憶(delayed recall)等影響短期儲存的參數,都發現會影響新近效應的大小。


參考文獻

鄭麗玉、陳秀蓉、危芷芬、留佳莉(2006)。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鄭麗玉(2009)。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三版)。台北市:五南。

李宜蓓、張葶葶、洪蘭、曾志朗、李俊仁(2006)。語文記憶中項目與項目位置訊息的單一運作系統。中華心理學刊,48(4),315-327。

陳學志、邱發忠、劉政宏、林宜利、陳荻卿、林奕宏、陳淑蓉譯(2004)。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學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