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波特萊爾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波特萊爾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波特萊爾(Ch. Baudelaire, 1821-1867)可說是十九世紀法國文壇最引起爭議的詩人,也是在死後最受哀榮的桂冠才子。他一生困頓,靠著父親遺產過了幾年逍遙闊綽的日子,其餘的便是厄運與折磨。致有人慨言:他的一生乃是「典型的一生」,意謂詩人由於不被時代所理解、生不逢時且結局悲慘,而與世隔絕。他嘔心瀝血的詩作不為同代人所理解、詩集遭法院查禁,還得公堂辯解;成了遭人詛咒的詩人、被法院罰鍰的作家,使他背負起頹廢詩人、該死詩人的別號……。只有少數同代人激賞他的作品:大文豪雨果一八五九年十月六日寫給他的信上說:「你賦予藝術的天空以人所未知的致命閃光,你創造了一道新的顫慄」。

著作

代表詩集有《惡之華》、《巴黎的憂鬱》等書。

詩作欣賞

(一) 〈通感〉 大自然是一座神殿,那兒有活的支柱,不時發出含含糊糊的話語;行人從那兒穿越象徵之森林,森林凝視以熟稔之眼神。如悠長之回聲於遠處匯合,溶入黝黑深邃的和諧中;廣漠如黑夜,浩瀚似光明,芳香、色彩、聲響相互應和著。有芳香嫩如孩童肌膚,柔和像雙簧管、翠綠好似草原;──另外一些,腐朽、濃郁、輝煌燦爛。具無限之擴張,宛如龍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歡呼精神與官能之狂喜。

評價

法國象徵派詩人梵樂希(P. Valry, 1871-1945)在他著名的論文〈波特萊爾的地位〉裡直陳:「他的最大光榮……在於孕育了幾位偉大的詩人,無論是魏爾倫、還是馬拉美、還是韓波,假使他們不是在決定性的年齡讀了《惡之華》的話,他們是不會成為後來那個樣子的。……魏爾倫在感情和感覺上繼續了波特萊爾,馬拉美則在詩的完美和純粹方面延伸了他。」又說:「到了波特萊爾,法國詩歌終於走出了法國國境。它被全世界的人誦讀,使人承認它就是現代性的詩歌本身,產生了模仿,使許多精神豐饒多產。」 英國詩人、諾貝爾獎得主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不就這樣說過:「(波特萊爾)乃現代及所有國家最偉大的詩人楷模」。似乎每個人都準備將波特萊爾作為自己信仰的代言人。

詩人波特萊爾最大的成就在於將本身就已經相當講求抑揚頓挫、悅耳動聽的法文,提昇到可品、可味、可嗅、可觀、可吟、可唱、可聽的綜藝美感經驗裡。他的一生時時刻刻都在冶煉文字。「他說話時斟詞酌句,極小心地挑選每個字眼,並且以特殊的姿態念出某些詞來,似乎要在這些詞的下方打上個重點符號,給予它們一種神祕的涵義。他的嗓音中似乎帶有斜體字和大寫字母。」(戈蒂耶,《回憶波特萊爾》)波特萊爾在〈太陽〉(Le Soleil)那首詩裡,透露了他是如何推敲尋覓文字的魔力:

我將獨自把奇異的劍術鍛煉,四處尋覓聲韻之偶然;仿若行走於石子路上,在字裡行間踉踉蹌蹌,有時,迎面撞上長久渴望之詩句

波特萊爾一生詩才洋溢,時刻都在錘煉文字,觀察社會(主張詩人應像「漫遊者」那樣走入人群),他也是公認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文學評論家(最早論及「現代性」)、藝評家(最早理解資本主義美學機制)、美學理論家(提出「通感」原理及提倡「瞬間美感」、「以醜為美,化醜為美」等定律)兼傲世的翻譯家(他曾花上十七年功夫翻譯美國詩人愛倫坡的作品)。但他一生還是獨鍾詩人的志業(他亦是「散文詩」的奠基者──《巴黎的憂鬱》即為箇中翹楚)。波特萊爾閱歷甚豐,惟一生充滿困頓,懷才不遇,甚至遭時人詛咒、譴責、法院判刑、禁刊詩作等等,以致吸毒嗑藥、放縱情色,最後病死在母親懷裡……朗讀波特萊爾,永遠都會令人感受到那一道新的顫慄。

補充資料

作家網站─Charles Baudelairehttp://membres.lycos.fr/chx/baudelaire/



責任編輯:陳思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