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洞穴篇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洞穴篇


教育Wiki

目錄

內容摘要

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卷中,以洞穴來說明人追求善的過程。在比喻中,有一群人在地下洞穴裡,四肢被綑綁,其後方燒著一堆火,他們只能看著火光所映射出的影像,其中一人會辨識出其中虛假,走出洞穴接觸陽光。剛出洞穴的人會因為眼睛不適應光源,而無法睜眼分辨事物的真假,因此需要先從影子、水的倒影開始,認識到幻象與真實的差別,之後才能直視太陽,也就是智慧的共相 ─ 善。

洞穴隱喻

柏拉圖以洞穴引喻他對真理、知識的看法。他把世界分為觀念界與現象界,而不變的知識存在於觀念界。眼前的世界是現象界,洞穴中所見之光影甚至洞穴外的真實事物都不是真的知識。太陽在這隱喻中代表的是內在的觀念,是真理和善,也是人最終的理想與追求,沒有這種觀念,人就無法辨識出外在世界的事物。

在教育上的啟示

1.人多處在封閉的狀態:人們專注於眼前的事物並習慣之,然而眼前的事物並非真正的知識。2.走出封閉才能找到真理:承認自己無知才能走出洞穴,尋找象徵真理智慧的太陽。3.教育即在協助人走出洞穴:教育目的其一即在訓練人尋求真理。方式即為教師引出學生內在理性、觀念,進而產生認識真理與世界的能力。

柏拉圖的形上學

(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去研究不能直接透過感知所得到答案的問題)˙將世界切割為智慧和感覺部分的二元論。˙知識的兩個條件為正確無誤與客觀事實,因此感覺不是知識(侷限於個人的主觀感受)。˙可見的世界(影像、猜想、信念、實際事物)˙可知的世界(知性、理性、數學幾何、理型)

柏拉圖的知識論

˙人類心智從無知進展到有知,其中的過程是由意見上升到知識。意見所把握的是影像與個別物體,此時人的心態是幻想與相信。知識的對象是可知之物,包括理型(idea)與數學,此時人的心態是認知與推想。˙知識可分為四個層級:images → sensible → intelligible → form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