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系統條件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系統條件


教育Wiki

系統條件(System conditions)

目錄

定義

當代教學設計理論研究的最顯著貢獻是提出了學習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學習需要有不同的教學條件。為學習設計教學,其宗旨在於安排促進學習過程展開和學習結果習得的教學策略。迪克的系統設計論、加涅的學習條件論、羅米索斯基的知能結構論、梅里爾的成分呈現論、賴格盧特的精細加工論、坦尼森的交互認知複合性學習模式、德姆波的認知學習方式、羅耶的遷移教學設計、蘭達的算啟教學論、凱勒的ARCS動機設計模式、沃特科沃斯基的TC動機設計模式、斯皮策的動機情境觀、巴納斯的綜合性教育系統設計、賴格盧特的ISD轉型觀等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和教學策略三大焦點進行了創造性的研究與開發,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設計理論的內涵,為提供有效的教學創造了前提。

內容說明

學習結果在教學設計領域被廣泛採用的學習結果分類是加涅的5種學習結果――言語訊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本書還涉及到了坦尼森、蘭達、德姆波和羅米索斯基的分類。除此之外,值得提到的還有埃林頓(Henry Ellington)、泰勒( JamesC.Taylor)和迪也斯特拉(SanneDijkstra)的分類。埃林頓是英國Gordon大學教育開發系主任。他在主編的新版《教育技術學手冊》(1993年第3版)中,主張將教育目標分為低層認知目標、高層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心理動作目標和人際目標5個領域。具體來說:低層認知目標涉及布盧姆分類中的知識與領會,它包括與獲取知識和基本的理解有關的各種目標;高層認知目標涉及布盧姆分類中的應用、分析、綜合和評量,它包括了與決策、解決問題、解釋和計畫等有關的各種目標;情感目標是指將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關的各種目標綜合在一起;心理動作目標由手眼協調、動作技能、實踐能力、手靈心巧等有關的各種目標組成;人際目標涉及到「生活技能」的各個方面,包括人際技能、溝通技能(書面、口頭)、傾聽技能、作為小組成員活動的技能、領導技術、創業技能、輔導技能等。特別要指出的是,埃林頓將「人際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作為教育目標的一個方面是極富見地的,它與羅米索斯基的「交互技能」有相通之處。泰勒是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遠距離教育中心主任,他提出了基於「專家認知技能績效」(expertcognitiveskillperformance)的人類訊息加工模式,從而提供了分析和表徵知識庫結構的綜合性框架這個模式中列舉的知識分類主要有領域專門化知識和領域非專門化知識。根據認知心理學家新近的看法(包括坦尼森的交互認知複合性學習模型),執行(監控)記憶和工作記憶處理的信息往往是領域非專門化的知識,像感知、注意、資源、一般認知策略、元認知等都可應用於任何領域的知識,而長時記憶中的知識主要涉及領域專門化知識(domain-specificknowledge)或學科專門化知識、內容專門化知識。它們包括特定項目知識、關係知識和策略知識,甚至還包括情感知識和經驗知識。特定項目知識是對每一個單獨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得到的,而關係知識是對輸入的各種要素和事件中享有的共同特徵進行抽象概括得到的。格拉塞(Glaser)等人對專家與新手的研究也表明,新手的知識之間缺乏聯繫,而專家的知識層級分明。策略知識是指將領域專門化的知識應用於領域專門化的任務之中,它不同於一般的策略過程(如手段――目的分析)。情感知識涉及認知中的情緒――動機層面,而經驗知識(empirical knowledge)則是體現為認知活動中留下的第一手印象,包括動手動腦動身體得到的體驗。從另一種意義㆖說,經驗知識往往涉及到認知、情感和心理動作的整合,手腦並用,知情一體(head, heart and hand)。它將客觀性知識(即領域專門化知識)與主觀性知識(即領域非專門化知識)聯繫在一起,突出了學生在現實環境中操練認知能力的必要性。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系統條件

英文關鍵字:System conditions

參考資料

盛群力、李志強/著。現代教學設計論,頁31-33。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