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行為控制原則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行為控制原則


教育Wiki

下列提出適合ADHD幼兒行為控制的幾項原則:

1. 立即給予行為的結果: ADHD幼兒對於行為的後果不敏感或習以為常,無法與行為鏈結冠係,同樣行為一在地被乘法,也一而再地重複發生;所以,行為發生後立即給予應得的後果,期盼判刑為能受到抑制。

2. 行為後果的頻率:比起同年齡的幼兒,ADHD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回饋,頻率比較多、比較高的行為後果,會幫助幼兒管理自己的行為。

3. 明顯的結果:不但後果要立即,更要明顯;例如,將教室常規貼於教室前方最顯眼的位置,以利幼兒複習與遵守。

4. 執行勿說教:就是去做!不要嘮叨!對於ADHD的幼兒來說,給予明顯的線索(刺激)來依循反映,才有助於不適切行為的抑制,老師在一旁喊叫、訓話,將無益幼童行為的改變。

5. 正常的鼓勵先於負面的結果:可以先用獎勵的方式1~2周後,在尋求懲罰性的技術來減少不當的行為發生。由於ADHD學生容易犯錯,常讓教師對該生的注意力只在他的問題,而忽略他的優點。

6. 預期可能發生的問題:預防重於治療,當一新的教學活動即將進行時,老師可先預測幼生將會有那些問題會因為環境改變或新的刺激而發生,事前先做防範。

7. 行為改變計畫項目,列出優先順序:老師無法將幼兒所有不適當的行為一次全數矯正,必須逐步漸進式的,在行為改變計畫項目內列出優先順序,逐一改善目標行為。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行為功能分析

英文關鍵字: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functional analysis

參考資料:

周俊良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 2006年10月,頁375-376,華書局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