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記憶干擾論:前向干擾(proactive_interference)_後向干擾(retroactive_interference)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記憶干擾論:前向干擾(proactive_interference)_後向干擾(retroactive_interference)


教育Wiki

學者魏肯斯等人(Wickens,Borns,&Allen,1963)發現干擾主要來自相似的記憶,認為遺忘產生的原因是由於訊息之間互相干擾,使得訊息無法被個體提取,而非單純地因為時間經過。越是相似的訊息越會引發干擾。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也認為遺忘原因是學得經驗遭受干擾所致。個體在學習時,由於先備知識與新的學習經驗兩者之間,新舊經驗彼此相互干擾結果,使記憶的運作遭到抑制。此時個體遺忘原因可分為前向干擾與後向干擾兩方面解釋。


在記憶遺忘理論中,最常被探討的兩個理論是干擾(interference)與消褪(decay)。干擾理論(interference theory),是指競爭的訊息造成已被貯存的訊息遭到個體遺忘的歷程,在學習或記憶時,新舊內容之間產生交互抑制的現象,意即提取線索時無法有效地指出某特定記憶。


訊息或刺激項目之間,呈現相互競爭狀態而造成遺忘。而造成訊息漏失現象係由於兩種干擾所致:一為前向干擾,其來自重複使用同類刺激材料類別的複合性嘗試作業;另一為來自分心作業的後向干擾。


前向干擾,也稱順向干擾、正向干擾、順攝抑制,簡稱PI。發生在記憶被貯存之前,指之前已出現過的刺激材料成為回憶當前刺激材料的阻礙。舊的訊息干擾新的訊息的記憶,例如教學當中,先前學習的內容妨礙對新材料的學習和記憶時,指舊學習干擾新學習。舊有經驗干擾對新學習的回憶所產生的遺忘現象。


後向干擾,也稱逆向干擾、逆溯性干擾、倒攝抑制,簡稱RI。發生於記憶儲存之後。指新的刺激材料反而成為回憶舊有刺激材料的阻礙。

例如你正在撥打一個剛從查號台問出的電話號碼,而此時剛好身旁剛好有人拍你的肩膀問你打電話給誰,你僅花了幾秒回答,但回頭想繼續撥電話時卻已不記得方才問得的號碼了。又如教學當中,當新學習干擾對原先學習的保留或記憶時,個體新的學習經驗干擾對舊經驗的回憶所產生遺忘現象,特別發生於新舊兩種學習內容與性質上,有明顯之雷同與相近時。

搬家經驗中經常出現必須更改電話號碼的狀況。最初很難記住新電話號碼,是由於舊號碼時常浮現心中(正向干擾);然而經過習慣與熟悉之後終於能牢記新號碼, 卻發現反而忘記舊號碼一即使過去曾使用那個號碼那麼久(反向干擾)。


干擾理論最重要的預測是:當訊息不被新資料干擾時,最能被順利回憶。學生可應用此效果適度處理干擾問題:像是考試前安排作息表(在等待考試期問所需學習或從事其他事情,在性質上十分不同於測驗材枓,避免產生干擾)。


參考文獻

游恆山譯(2004)。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陳億貞譯(2004)。普通心理學(Robert J. Sternberg原著)。台北市:雙葉書局。

陳學志、邱發忠、劉政宏、林宜利、陳荻卿、林奕宏、陳淑蓉譯(2004)。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學富。

鄭麗玉、陳秀蓉、危芷芬、留佳莉(2006)。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