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認知行為矯正(cognitive_behavior_modification)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認知行為矯正(cognitive_behavior_modification)


教育Wiki

目錄

認知行為矯正之簡介

認知行為矯正治療法的代表人物為Meichenbaum。此治療法認為行為改變的先決條件為,個案必須注意到他們如何思考、感受、表現,以及自己的反應對別人產生的影響。認知重建扮演著重要角色,Meichenbaum認為認知結構是思考的整合部門,是用來監督和指導想法中的選擇。此學派認為當個案注意到自己行為時的認知時,便能改變自己行為。故會協助個案察覺自己行為背後的自我內在語言,並協助個案中斷自己不適當的內在思考,進一步用有效的認知對話取代,以達到行為改變。

認知行為矯正之重要概念

1. 自我內言:自我內言是指一個人的內在語言,這些語言會在學習新技術和面對新情境的時候出現,功能為提供引導和支持。Meichenbaum認為負面的自我內言會帶來負面的情緒與行為,需修改或重建之。

2.自我指導訓練:注重幫助個案覺察他們的自我對話。治療過程包含訓練個案修正他們對自己的指示,以幫助自己有效地處理面對的困難。自我指導訓練強調讓個案獲得實際的因應技巧來處理所遇到的問題,例如過度衝動、攻擊行為、害怕考試,以及在公眾場所說話。

行為改變的三階段歷程

第一階段:自我觀察

第一階段先讓個案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行為。個案的內在對話會有負面的自我陳述和負面的意象。在這個階段當中,重要的關鍵是個案自我傾聽的意願和能力。此階段的目標為增加個案對自己想法、情感、行動、生理反應和人際間行為的敏感度。

第二階段:開始一個新的內在對話

第二階段中,個案學會注意自己的不適應行為,並開始試著尋找這些不適應行為的適應性行為。個案需要學會改變不當的內在對話,產生新的內在對話來指導出新行為,新行為再改變認知結構。

第三階段:學習新的技巧

第三階段教導個案更有效的因應技巧,並在現實生活情境裡加以應用。讓個案觀察和評量這樣做的結果。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認知行為矯正英文關鍵字: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參考資料

1. Gerald Corey (2009).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於2009)p.358-360

2. 樊雪春、樊雪梅、凃冠如、樊蓉(2009)。諮商輔導學辭典。台北:五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