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雞口牛後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雞口牛後


教育Wiki

目錄

雞口牛後
比喻寧願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也不願意在局面的地方聽人使喚。(註2)

出處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註2)

由來

戰國時代,遊說之風十分盛行,許多人只憑一張伶俐的嘴巴,便遊遍天下,到處受人尊重。
蘇秦就是這樣一個說客。他起先拜在縱橫家鬼谷子的門下學藝,經過一年多的刺骨苦讀,最後終於踏上遊說的旅途,周遊於各國之間。他先後遊說過燕、韓、趙、魏、齊、楚、秦等諸個主要國家,當他計憲趙蕭侯「六國合縱抗秦」的策略時,終於得到了迴響,趙蕭侯欣然之於,致贈了不少車輛、黃金、碧玉以及錦繡等財寶給他。

韓國在當時是比較小的國家,因懼怕曾被兵強國盛的秦國所併吞,正準備委曲求全,接受臣服於秦的屈辱條件時,蘇秦為了實現他的「合縱抗秦」的策略,便向韓王遊說道:「韓國物產豐饒,兵精糧足,勇士又多,為何會如此懼怕秦國呢?」如果大王真要割地求和,臣服於秦,我認為以秦王貪得無饜的個性,最後韓國還是會被秦國給吞掉的。俗話說:「寧願小為雞口,受人尊重,也不願大如牛後,卑賤受辱。(原文:寧為雞口,無為牛後。)」賢明如大王,在這種情形下,卻打算向秦王拱手稱臣,如此豈不被人譏笑為自甘牛後嗎?」韓王聽了蘇秦的話後,終於打消了事勤求和的念頭,同時加入了「合縱抗秦」的行列。(註1)

例句

「雞口牛後」的道理十分明顯,小花寧願回去做點小生意,也不願在這裡受氣。(註2)

參考書目

註1:成語故事<插圖本>,石光中編著,西北出版社,頁240。
註2:中國成語大辭典,王劍引責任編輯,東華書局,頁1218。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