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亞理士多德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亞理士多德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B.C.)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也是亞歷山大帝的老師。亞里士多德不僅研習當時每一門學科的知識,而且也對大多數學科做出貢獻。他總結了古希臘哲學與各門知識發展的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他科學區別開來,開創了邏輯、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在科學方面,他專研解剖學、天文學、經濟學、胚胎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物理學與動物學。在哲學方面,撰寫了美學、倫理學、政治學、形上學、心理學、修辭學與神學。他還研究了教育、外國習俗、文學與詩學。後人根據他留下的著作所編輯而成《亞里斯多德全集》就像一部百科全書,實際上涵蓋了古希臘世界(同時也是西方古文明世界)人類所有的知識。
亞里士多德之父是馬其頓的宮廷御醫,他本人有是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年幼十三歲時的東征西討,所向無敵,雖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三十三歲,但為表示對亞里士多德的崇敬,乃下令軍士在遠征時看到的奇花異草及珍禽怪獸,悉數交由喜愛研究自然科學的亞里士多德收藏。亞氏於十七歲進入柏拉圖所設的學苑求教,直到其辭世為止(348B.C.),共計二十年左右,深受柏拉圖影響。由於柏拉圖辭世,學苑門徒衷於爭辯定義問題,討論範圍太過於侷限,且組成分子之素質又不高,亞氏乃決定自立門戶,於335B.C.時創設「學園」(Lyceum)於雅典城郊一處靜謐的森林地帶,聚眾講學。亞氏學園的學子準備討論的哲學材料,據說他也為學園外的民眾準備了較通俗的學術作品。他的作品與教育直接有二,一是《政治學》(politics),一是《倫理學》(Ethics)。
主要理論架構
亞里士多德其思想(理論)架構延續柏拉圖而來,但多加以修正,一再印證亞里士多德曾言之「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以下主要介紹亞里士多德之心性三分說與四因說。

基本理論

  • 心性三分說
柏拉圖以心理學的立場提出他的心性三分說,亞里士多德則用自然科學的觀點解析人性的三種成分:
  1. 營養或植物性(the nutritive or vegetative soul):具同化、生殖、消化、排泄及營養等功能,此為植物界的共有現象,是生命之所必須。
  2. 動物性(sensible soul):具想像、記憶、活動、感官印象等功能。植物性與動物性都屬「肉體」(body),肉體並非阻礙心靈運作的墳墓,如同柏拉圖所說,而卻是心靈寄託的場所。不過動物性的功能產生了價值之分歧與感受之差異。
  3. 人性(human soul):即理性之運作,是一種判斷。感官印象所呈現出來的,本身並無錯誤;但是如缺乏理性功能,則判斷就遠離事實或真理了。
亞里士多德又將理性分為兩層:
  • 一是實踐理性(practical reason),即身體力行中體驗真理。不光是「談」而已,卻是在實際活動中來進行知。例如:因練習技藝而變成技藝匠,因建築而成建築師,因有公正行為而成為公正人士,只說而不行,不訴諸實踐,如同蘇格拉底所言,並非真知僅是知的淺。
  • 二是理論理性(theoretical reason),指因純粹知而知,本身是一種超越實體的冥想,除了知之外別無目的,也一無所求。亞氏認為此種境界,最是幸福,此種心靈,終將不朽。其中「思考」本身就是理論理性的要素。
  • 用「四因說」來解釋事物從潛能到現實狀態的變化。這四種原因分別是
  1. 質料因(material cause):是指一物被創造所從出的成分(the elements out of which an object is created)。
  2. 動力因(efficient cause):是指一物被創造所憑藉的手段(the meas by which it is cause)。
  3. 形式因(formal cause):是指一物是什麼東的西的表現(the expression of what it is)。
  4. 目的因(final cause):是指一物所為的目的(the end for which it is)。
以一銅像為例,其質料因是銅像本身的材質;動力因是雕刻家,是他讓銅的原料塑造成為銅像;形式因是銅像的藍圖或概念;目的因則是促使雕刻家採取行動的理念。四因當中,形式因與目的因最為重要,而且只存在於我們的觀念之中。因此,目的因是內在物自身本性的,而非某種我們主觀上強加其上的東西。

教育思想

亞里士多德首揭「所有的人,天性上都有求知慾」,開始了他對教育的重視,其認為教育目的為一種生長的程序,沒有終點,唯一的終點為邁向「幸福」。以下說明亞里士多得知教育思想:
  • 文雅教育優於肉體的職業教育:受柏拉圖影響,認為心優於身,自由民的教育優於奴隸的教育,頭部的思考非手腳的活動可以比擬。
  • 教育計畫
  1. 生育的考慮:其主張為政者應該考慮男女的適合結婚的年齡,男生37歲,女生18歲為佳。
  2. 反對共產共妻:反對共產共妻的想法在孩童的教育上反映出學童應該有自己的玩具,並珍惜的予以保護,過「家庭」的生活,接受父母的親人的照料;而非從小即斷離「親情」。尤其在童年時刻,「愛」的感受,由重於「理」的運作。「小我」及「個人」之關懷,大於「大我」及「群性」的陶冶。
  • 音樂及體育:兒童時期的教育以音樂與體育為主,目的同於柏拉圖在於健全身心。
影響
亞里士多德之理論與柏拉圖齊為後世許多思想家所推從,更有人曾言:「西方思想在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之間擺盪」。亞里士多德提出想法主要關心變化不盡的塵世,也帶有後世許多心理學理論之色彩。當中世紀教父哲學成為顯學時,亞氏被尊奉為「大哲學家」,後到17世紀時唯實論的興起亞氏的理論又重新抬頭。但無論如何亞里士多德可說是史上熟知當時人類知識的最後一人,他的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除了是最偉大的哲學家外,也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親自辦學,從事教育與研究工作,他繼承了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偉大的精神及思想傳統,並且進一步將之發揚光大,對於整個西方的精神文明以及學術文化的奠基,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資料
  • 徐宗林(197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文景。
  • 林玉体(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
  • 林逢祺、洪仁進(2008)。教師哲學 哲學中的教師圖像。台北,五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