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伊拉斯莫斯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伊拉斯莫斯


教育Wiki

伊拉斯莫早年在故鄉荷蘭受過富有人文主義色彩的「共生兄弟會」之教學,並受到古希臘大師亞力柯拉(R.Agricola)影響深遠,古學底子深。自從佩脫拉克以降,人文主義學者均對當時的教育環境有「今不如古」的感嘆心態,伊拉斯莫當然也不例外,但在這一波的懷古風潮下,伊拉斯莫依然有自己的教育新見:

目錄

稱頌人文教育的功能

1.古希臘及羅馬的著作,是人類最主要也是全部的知識。→溫故知新2.人文素養與品德行為息息相關,進行人文教育才能使人成為「完人」。3.人文教育的四個目的:(1)使童稚的心靈吸取虔誠的因子。(2)喜愛並通徹領會文雅科目。(3)履行生活義務。(4)從孩提開始,習於溫文有禮的習慣。

理想教育的三大因素-天性、訓練、練習

1.天性(個別差異):孩童從小就應該接受教育,因為孩童的記憶力特強,非成人可比,且求知慾旺盛,若能及早提供文字、文法、寓言、故事,則可為日後為學準備。天性所表現出來的,是個別差異的事實,因材施教,才不會造成人性的泯滅。2.訓練:良老的訓練,必須方法妥當;師資條件的好壞,攸關教育的成敗。(1) 教師之重要性:教師的功勞不下於軍人,但是當時沒有高明的教學法,眾人不願意將錢花在教育上,再加上家長隨便交付子弟給老師,伊拉斯莫很感嘆不注重子女教育,乃至於忽略當時教師的地位。(2) 絕少使用體罰:體罰令孩童懼怕,非教學良方,更無人文氣息。以羞恥感及希求讚美欲來代替體罰,可以促使孩童更加具有學習動機。但如果所有的羞恥感及希求讚美欲的方法均無效,只好讓他去種田或者做苦工,而不適合念書。(3) 學習趣味化:人文學科應趣味十足,如此才合乎人性要求。文字學習若是附上圖畫,其學習效果大增;一些格言佳句寫於練習本首頁,或刻在戒指、茶杯;門窗上,則有利於記憶。3.練習:只要方法得宜,又注重練習,任何學習皆為可能,練習即是將知識予以實用。知識做為實用的指導原則,知然後行,而非行中得知。伊拉斯莫以為學童在練習時應照訓練時所獲得的方法,不可別出心裁,自以為是。

諷刺時弊,表現人文的純真精神

  伊拉斯莫以挖苦、諷刺、又風趣的文章,對於臉皮很厚的哲學家及言行不一的教徒進行口誅筆伐,其中愚人頌《The Praise of Folly,1509》以及交談《Colloquies,1526》都是頗受歡迎的作品。

結語

伊拉斯莫相信幼童有「類似猴子的模仿本能」,但卻不希望人文學者變成西塞洛的猿猴。在文字知識與感官經驗孰輕孰重的爭論中,他偏愛前者,這是人文主義者通有的立場。有人說:「樹木及岩石可以教導你,不需要教師。」伊拉斯莫反駁:「你能從樹木中學到什麼呢?」

資料來源

林玉体(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