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元好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元好問


教育Wiki


生平

  元好問(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稱遺山先生。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

  祖先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隨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遷洛陽,是唐代詩人元結後代。五歲時跟隨叔父住掖縣(今屬山東),七歲能詩,被稱為神童。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蒙古軍陷秀容城,避兵鄰縣陽曲北山。興定五年(1221年)進士及第。曾任國史院編修、南陽令、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正大八年(1231年)蒙古軍包圍汴京,圍城期間任尚書省掾,五月在亂離中攜友人幼子白樸,北渡黃河。金朝滅亡後,被元政權長期拘管於聊城(今屬山東),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東冠縣),編有《東坡樂府集選》、《唐詩鼓吹》,並致力於保存金朝文化,編成金詩總集《中州集》10卷、《金源君臣言行錄》、《壬辰雜編》等。晚年回到家鄉,築「野史亭」,致力於保存金代文獻。1257年卒於獲鹿(在今河北省),葬於故鄉繫舟山下山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西張鄉韓岩村)。


著作評價

  輯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學作品。著有《遺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續夷堅志》四卷、《遺山先生新樂府》五卷等。現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

  其詩剛健、其文弘肆、其詞清雋,缺點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詩1361首,內容豐富。一些詩篇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如《岐陽》、《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詩,沉鬱悲涼,追蹤老杜,堪稱一代「詩史」。其寫景詩,表現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詩體裁多樣,七言是其所長[1]。元好問之文繼承唐宋大家傳統,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為金代文學批評之巨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

  今存詞377首,藝術上以蘇、辛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當為金代詞壇第一人。今存散曲僅9首,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具有開創性。《續夷堅志》是現存為數不多的金代筆記小說。




參考資料:網路資料及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