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冉伯牛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冉伯牛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冉伯牛,名耕,字伯牛,春秋時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九年,卒年不詳。孔子弟子,少孔子七歲,出身貧寒,與冉雍同宗。孔子為魯司寇,行攝相事,曾使伯牛為中都(今山東汶上西)宰。任魯國的中都宰期間,孔子很器重他。孔子周游列國,他始終相隨。

孔子周游列國返魯後不久,他得了“惡疾”,從此一病不起,先孔子而死。在患有惡疾時,不願見人。據傳,冉伯牛患的是麻瘋病(古稱“惡疾”或“癩疾”)《淮南子‧精神篇》曰:「冉伯牛為厲」。《論語‧雍也》記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的德行,與顏淵、閔子騫等並駕,無怪乎孔子哭說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見稱於孔子,惜全無事蹟可考。僅知其是染患惡疾而逝。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配祀孔廟,宋度宗封之為鄆公。

有次孔子見到慈鳥傷類,忽然想起了冉伯牛。冉伯牛自拜師入門以來,一直好學不倦,時時事事都以仁恕為準則,嚴格要求自己。他對人寬,對己嚴,對上敬,對下愛,對同輩賢,在孔門弟子中,他的德行僅次於顏回。不幸的是他患了麻瘋病,病情日益加重,早已閉門家居,不與外人接觸,因而孔子許久不曾見著伯牛的面,心裡很是惦念,今日出遊,正該順路去探望一番。  冉伯牛患病已經很久了,興許是先世遺傳。起初,只是皮膚粗糙發癢,先四肢,後全身都長出密密麻麻的、有稜角的魚鱗片,輕輕一搔,鱗片便屑屑落下。漸漸的鱗片迸裂,以至皮肉潰爛,濃血淋漓,不堪入目,異臭撲鼻,不僅別人感到厭惡,他也自慚形穢,因而不肯與人交接,逢人常常避道而行,生怕傳染了人家。孔子卻從未因冉伯牛患有惡疾而嫌棄他,並常在弟子中稱道他的德行,將他與顏回並駕齊驅。

思想

沒有特殊記載

著作

沒有特殊記載

評價

冉伯牛以德行著稱,是一位德行高尚的君子,為人「危言正行」,是孔門四科十哲之一,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仲弓齊名。《論語‧先進》曾經記述孔子對弟子冉伯牛的評價:「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孟子在評論孔門弟子時則把他列為德行的首位,可見其在仁德上確有令人讚賞之處。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0719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