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冷戰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冷戰


教育Wiki

目錄

導火線

冷戰(Cold War)的導火線是西元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及蘇聯總理史達林,齊聚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雅爾達,開會討論重組戰後的歐洲。而為了維持和平,聯合國(註1.)組織應運而生。幾個月後,三國代表在德國的波茨坦申明戰敗德國境內需要設置美、英、法、俄4個管轄區,而位在蘇聯管轄區內的德國首都柏林,也同樣一分為四。美國和蘇聯加強他們在世界各地勢力範圍的影響力,於是兩大陣營形成。東方陣營包括蘇聯和它控制的共產國家,如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瀾、匈牙利,以及在西元1948年共產黨奪權後的捷克斯洛伐克。而南斯拉夫雖是共產國家,但始終拒絕蘇聯的統治。而西方陣營包括美國和受到美國馬歇爾計畫(註2.)經濟援助的歐洲國家。西元1949年,北大西洋組織成立。此一軍事同盟把美國、加拿大和西歐國家聯合在一起,並允許美國在歐洲部署核子武器。西元1955年,東方陣營藉由華沙公約(註3.)組成軍事同盟。歐洲從此分裂,除了瑞典和瑞士仍舊保持中立外,每個國家必須餐與這兩大陣營之一。

經過

所謂的冷戰,是指美國及蘇聯間從未正面衝突,而是經由其他國家所造成的戰爭。兩國第一個對抗地區在歐洲,西元1948年,蘇聯威脅柏林,危機導致隔年德國分裂為兩個政府,一個以西方國家聯盟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RFA西德);另一個以蘇聯為首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RDA東德)。亞洲是蘇聯和美國對抗的第二個地區。西元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隔年,韓戰爆發,北韓共產黨在中共和蘇聯的支持下,進攻南韓。聯合國派遣由美國帶領的聯合國軍隊駐紮南韓,戰爭持續到西元1953年,韓國繼續在南北分割的狀態。自1956年,美、蘇領導人物雖期盼能解除武力,但緊張的情勢仍舊持續著。西元1961年8月12日晚上,東德政府開始築起柏林圍牆,以阻止東德人民逃往西德。西元1962年,蘇聯在靠近美國的共產黨國家古巴,部署飛彈基地,美國總統甘迺迪則揚言將不惜以核子武器對付蘇聯。這一事件可說是蘇聯和美國冷戰的高峰之一。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聯合國、馬歇爾計畫、華沙公約

英文關鍵字:United Nations、The Marshall Plan 、Warsaw Pact or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出處

朱明珠/著。世界歷史,2000年出版,頁100~101。紅樹林出版社。

相關閩南語 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