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劉獻廷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劉獻廷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清順治五年(西元一六四八年),出生於大興(河北省大興縣)。獻廷字繼莊、君賢,別號廣陽子。祖先原為吳江(江蘇省吳江縣)人,但至明中葉,其祖父因醫術精湛,蒙詔北上,任為太醫,改籍大興。父親名鑛,為當世名醫,亦官太醫。上有一名兄長名賓廷,後為清御史,下有弟妹但今不知其名。後來與妻張氏,生子數人,但名字可考著僅燮一人。燮死後,以吳江沈彤(獻廷好友)子為後。獻廷門生千餘人,然而較為人熟知者為黃宗夏,此因他死獻廷之後,語一些知名的學者有所往來。雖然關於獻廷幼年的資料所留不多,但從一些事情可知他從小就很聰穎,加上他常不眠不休的讀書,所以沒幾年的時間,他就遍讀經史百家之書,其中《莊子》一書為其最愛,因此其字取為「繼莊」。康熙五年(西元一六六六年),吳三桂弒南明桂王,時獻廷十九歲,雙親已逝,舉家南隱於吳江,並因不時濟貧以致傾家蕩產。此後南隱吳江,直到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三藩之亂」爆發為止。三藩之亂定後,獻廷妻死,獻廷遂拋家別子過著浪跡天涯的生活。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獻廷因萬斯同之薦,北上應徐乾學聘,入京參明史館事,其主要工作為增訂《明史‧曆志》稿,從此他在京師住了四年,結識當時名聞遐邇的學者,如王源。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獻廷四十四歲,於七、八月之際,溯江西行。冬天時,抵湖南衡州,在衡州司馬茹儀鳳(字紫廷)延之署中過年。翌年正月十八日,開始遊南嶽,此遊得識王夫之,並且十分推崇他。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四月,獻廷由昭陵(即湖南昭陵,在株洲南三十公里湘江東濱)。冬至日到湖南,於此寫下許多有關當地風土人情的文字,直至翌日四月始離此東歸。經過漢陽時受到漢陽令張壽民的款待,但張氏絕口不提復興事,獻廷暗自慨嘆。之後他又自漢陽東行,在江西停留甚久,始返家鄉。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春,獻廷重遊西湖。是年七月六日,病歿,與妻張氏合葬於吳江墓山。綜觀獻廷一生,以其思想蛻變的過程而言,以離開王源、戴名世、萬斯同,開始大四遊覽的四十四歲那年最為關鍵。

著作

其著作分類如下:1.地理部(1)《秦邊九衛圖》佚(2)《楚水圖記》佚(3)《水經注疏》未成(4)《江漢沅湘記》佚2.歷史部(1)《明史》未成(2)《明初官制》佚(3)《陞官圖說》佚(4)《續竹書紀年草稿》佚(5)《綱目紀年》佚(6)《論宗法》未成3.音韻學部(1)《新韻譜》佚4.文學部(1)《廣陽集》佚(2)《廣陽詩集》疑尚存(3)《離騷經講錄》佚5.其他(1)《日記》:由《廣陽雜記》摘錄選輯而成,佚(2)《廣陽雜記》佚(3)《日知錄》佚(4)《友譜》佚其中《新韻譜》、《明史》、《水經注疏》三書,為其一生極欲完成者,結果三書中只成《新韻譜》一書,其二書之所以不成,誠如全祖望所言:「凡繼莊所撰著,其運量皆非一人一時所能成。」

思想觀點

其思想最大特色,就是表現了知識份子的氣概。以當時知識份子不敢踏出書房一步為恥,以為「今之學者率知古而不知今,縱使博極羣書,亦祇算半個學者。」其中尤為厭惡知識份子唯利是圖,認為人即是上天的具體化,可以為天主持公道,將天的好生之德廣被人間。而人生於氣運流行中,當人與氣運搏鬥,個人家庭是可以棄而不顧的,因為王道重人情,是站在天下人的立場而言。另外讀書方面,獻廷涉略的書籍很廣,除了經、史、子、集外,還讀了佛經與道藏,其中佛經裡,最看重盛行明朝中葉的等韻學。學道方面,獻廷則欣賞性命雙修的道家北宗。

評價

獻廷在學術上富有創意的成就,全祖望曾有如下中肯評語:「此固非一人所能為,但發其凡而分觀其成,良亦古今有之奇也。」這看似簡單,卻不易實行,因獻廷有「廣心」,固能「容異」,可見其在觀念上有打破學術藩籬的雄心壯志,並因而構成他成就非凡的動力。

資料來源

《中國歷代斯思想家十六》台灣商務印書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