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司馬談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司馬談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司馬談,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父司馬喜,在漢初為五大夫。子司馬遷受他的影響最深,談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東巡至泰山,並在山上舉行祭祀天地的典禮,這就是所謂「封禪」大典。 司馬談當時因病留在洛陽,未能從行,深感遺憾,抑鬱憤恨而死。他所要論著歷史的理想和計劃,便留給偉大的司馬遷去實現。

觀點

談生長受教育於漢王朝的文、景時代,據司馬遷說,司馬談的學問有三個方面:一、「學天官於唐都」。 唐都是漢代著名的觀測星象的專家,所謂學天官,就是學觀測日月星辰的天文之學。二、「受《易》於楊河」。 楊河是漢初有名傳《易》者之一。 《易》是講陰陽吉凶的,這和天文星像都有關係。三、「習道論乾黃子」。黃子便是黃生,他擅長黃老之術,曾和轅固在景帝面前辯論湯伐桀、武王伐紂這兩件事的性質。 黃生的議論正是代表當時統治階級的思想。司馬談學習這些,為他以後作太史令打下基礎。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是武帝新設的官職,掌管天時星曆。 「近乎卜祝之間」,還職掌記錄,蒐集並保存典籍文獻,這也是吏官歷來的傳統。由於責任心的驅使,在他臨死的時候,拉著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 ……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他希望在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

他以為一個人事親、事君的最後目的在於揚名後世,以顯父母,這乃是最大的孝道。 他看到自孔子死後,至今四百多年,諸侯兼併,史記斷絕。 當今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蹟,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所以內心十分惶懼不安,熱切地希望司馬遷完成這未竟的大業。

著作

司馬談流傳下來的文章是《論六家要旨》一文。在這篇論文裡他概括出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並加以論述。他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戰國以來重要的學術流派。也反映出漢武時代以儒家思想為主,兼用陰陽家、法家和道家「黃老」的學說,即所謂「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而並不「純任德教」(《漢書元帝紀》)的思想。從而反映了漢武時代社會和統治思想複雜化的現實情況。其六家之說,不僅為後來司馬遷給先秦諸子作傳以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也為西漢末期名儒劉向、劉歆父子給先秦譜子分類奠定基礎。

評論

西漢司馬談之《論六家要旨》是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是對先秦諸子思想和學術爭論的總結性的批判文字。該文創造性地分諸子為六家,並題名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並給予六家以全面而公正的評價。其論有若案斷,雖百世不易也。同時,該文也是針對當時儒術獨尊之政治思想路線而發的對抗性很強的一篇政論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