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增強論(reinforcement_theory)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增強論(reinforcement_theory)


教育Wiki

目錄

主要內容

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生於1904年,他於1931年獲得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並於1943年回到哈佛大學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獲得美國全國科學獎章,是第二個獲得這種獎章的心理學家。他在心理學的學術觀點上屬於極端的行為主義者,其目標在於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而不去推測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和狀態。他提出了一種“操作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採取一定的行為作用於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後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後重覆出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減弱或消失。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後果,從而修正其行為,這就是強化理論,也叫做行為修正理論。

個體在學習情境中,偶然出現某種反應,而反應後帶來滿意的結果,這個行為結果即稱為增強物,而增強物的出現,會增加個體以後在同樣情境下重複表現該反應的機率。簡單來說,增強的行為指的就是增加往後在同樣情境下某行為出現的頻率或持久性,換言之,當我們看到一個行為是持續發生或者隨著時間而增加,我們可以猜測這樣的行為結果對他而言應可得到某種增強。而增強作用又可分為正增強與負增強兩類。

斯金納所倡導的強化理論是以學習的強化原則為基礎的關於理解和修正人的行為的一種學說。所謂強化,從其最基本的形式來講,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後果(報酬或懲罰),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後是否會重覆發生。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在管理上,正強化就是獎勵那些組織上需要的行為,從而加強這種行為;負強化就是懲罰那些與組織不相容的行為,從而削弱這種行為。正強化的方法包括獎金、對成績的認可、表揚、改善工作條件和人際關係、提升、安排擔任挑戰性的工作、給予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等。負強化的方法包括批評、處分、降級等,有時不給予獎勵或少給獎勵也是一種負強化。

開始,斯金納也只將強化理論用於訓練動物,如訓練軍犬和馬戲團的動物。以後,斯金納又將強化理論進一步發展,並用於人的學習上,發明瞭斯金納的程式教學法和教學機。他強調在學習中應遵循小步子和及時反饋的原則,將大問題分成許多小問題,循序漸進;他還將編好的教學程式放在機器里對人進行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和弗隆的期望理論都強調行為同其後果之間關係的重要性,但弗隆的期望理論較多地涉及主觀判斷等內部心理過程,而強化理論只討論刺激和行為的關係。

增強論具體應用的行為原則
  1. 經過強化的行為趨向於重覆發生。所謂強化因素就是會使某種行為在將來重覆發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種“後果”。例如,當某種行為的後果是受人稱贊時,就增加了這種行為重覆發生的可能性。
  2. 要依照強化對象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強化措施。人們的年齡、性別、職業、學歷、經歷不同,需要就不同,強化方式也應不一樣。如有的人更重視物質獎勵,有的人更重視精神獎勵,就應區分情況,採用不同的強化措施。
  3. 小步子前進,分階段設立目標,並對目標予以明確規定和表述。對於人的激勵, 首先要設立一個明確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實可行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時,才能進行衡量和採取適當的強化措施。同時,還要將目標進行分解,分成許多小目 標,完成每個小目標都及時給予強化,這樣不僅有利於目標的實現,而且通過不斷的激勵可以增強信心。如果目標一次定得太高,會使人感到不易達到或者說能夠達 到的希望很小,這就很難充分調動人們為達到目標而做出努力的積極性。
  4. 及時反饋。所謂及時反饋就是通過某種形式和途徑,及時將工作結果告訴行動者。要取得最好的激勵效果,就應該在行為發生以後儘快採取適當的強化方法。一個人在實施了某種行為以後,即使是領導者表示“已註意到這種行為”這樣簡單的反饋,也能起到正強化的作用。如果領導者對這種行為不予註意,這種行為重覆發生的可能性就會減小以至消失。所以,必須利用及時反饋作為一種強化手段。強化理論並不是 對職工進行操縱,而是使職工有一個最好的機會在各種明確規定的備擇方案中進行選擇。因而,強化理論已被廣泛地應用在激勵和人的行為的改造上。
  5. 正強化比負強化更有效。所以,在強化手段的運用上,應以正強化為主;同時,必要時也要對壞的行為給以懲罰,做到獎懲結合。強化理論只討論外部因素或環境刺激對行為的影響,忽略人的內在因素和主觀能動性對環境的反作用,具有機械論的色彩。但是,許多行為科學 家認為,強化理論有助於對人們行為的理解和引導。因為,一種行為必然會有後果,而這些後果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將來是否重覆發生。那麼,與其對這 種行為和後果的關係採取一種碰運氣的態度,就不如加以分析和控制,使大家都知道應該有什麼後果最好。這並不是對職工進行操縱,而是使職工有一個最好的機會 在各種明確規定的備擇方案中進行選擇。因而,強化理論已被廣泛地應用在激勵和人的行為的改造上。對強化理論的應用,要考慮強化的模式,並採用一整套的強化體制。
    • 強化模式主要由“前因”、“行為”和“後果”三個部分組成。
      • 前因是指在行為產生之前確定一個具有刺激作用的客觀目標,並指明哪些行為將得到強化,如企業規定車間安全生產中每月的安全操作無事故定額。
      • 行為是指為了達到目標的工作行為。
      • 後果是指當行為達到了目標時,則給予肯定和獎勵;當行為未達到目標時,則不給予肯定和獎勵,甚至給予否定或懲罰,以求控制職工的安全行為。
增強類型

強化包括正強化、負強化和自然消退三種類型:

  • 第一種:正強化,又稱積極強化。當人們採取某種行為時,能從他人那裡得到某種令其感到愉快的結果,這種結果反過來又成為推進人們趨向或重覆此種行為的力量。例如,企業用某種具有吸引力的結果(如獎金、休假、晉級、認可、表揚等),以表示對職工努力進行安全生產的行為的肯定,從而增強職工進一步遵守安全規程進行安全生產的行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名為正增強,但不代表增強物只對正向行為有增強作用,若使用不當,仍可能對錯誤的行為產生增強作用。比如說,飆車時旁人的呼嘯與注目,可能對飆車者來說是一種鼓舞的正增強物,因此反而讓他們更喜歡去飆車。
  • 第二種:負強化,又稱消極強化。它是指通過某種不符合要求的行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後果,對該行為予以否定。若職工能按所要求的方式行動,就可減少或消除令人不愉快的處境,從而也增大了職工符合要求的行為重覆出現的可能性。例如,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告知工人不遵守安全規程,就要受到批評,甚至得不到安全獎勵,於是工人為了避免此種不期望的結果,而認真按操作規程進行安全作業。換句話說,負增強物通常是令人感到不舒服的事物,它能驅使個體表現出所要求的行為,以求避免令人不悅的情況。比如說,頭痛時服一顆阿斯匹靈就是個常見的例子。簡單來說,正增強與負增強的目的都是為了增加某種行為發生的頻率或延長其持久性,但不同之處在於正增強是給予增強物,以提升行為表現的頻率,而負增強是拿走某種增強物,使個體感到愉快而願意增加行為表現的頻率。

負增強常會被與處罰所搞混,但兩者不同點在於,負增強是為了增加行為的頻率,而處罰的最終目的則是想要減少或消除某項行為,換言之,處罰是為了讓個體遇到同樣情境時,可以減少發生該項行為的頻率。不過斯金納並不主張常用處罰,而鼓勵多利用正面的增強作用,來促成良好的行為。

  • 第三種:自然消退,又稱衰減。它是指對原先可接受的某種行為強化的撤銷。由於在一定時間內不予強化,此行為將自然下降並逐漸消退。例如,企業曾對職工加班加點完成生產定額給予獎酬,後經研究認為這樣不利於職工的身體健康和企業的長遠利益,因此不再發給獎酬,從而使加班加點的職工逐漸減少。

正強化是用於加強所期望的個人行為;負強化和自然消退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和消除不期望發生的行為。這三種類型的強化相互聯繫、相互補充,構成了強化的體系,併成為一種制約或影響人的行為的特殊環境因素。

強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過程和行為的規律,對人的行為予以導向,並加以規範、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是通過行為的後果反饋給行為主體這種間接方式來實現的。人們可根據反饋的資訊,主動適應環境刺激,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參考資料

柯瑞(2001)。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六版)。(鄭玄藏等合譯)。台北市:雙葉。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Woolfolk, A. (200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