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夔州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夔州


教育Wiki

目錄

寫作背景

永泰元年九月,杜甫在雲安病倒,住了半年。次年三月遷往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住在魚復,後來遷至赤甲,再遷至瀼西,最後則在東屯。居住約二年。這時他年老多病,患有肺病、風濕、糖尿病及瘧疾。他越來越思憶故國家鄉,思念親朋故友,關心窮苦百姓,憂慮國家前途。其間,杜甫抒情寫懷,詠古諷今,感慨激揚,不由自己,所作詩篇,約佔今存作品總數三分之一。

大曆元年(七六六),他做了一篇自傳性的敘事詩─〈壯遊〉,從幼年學詩起,歷敘漫遊齊、趙,洛陽失第,長安十年,經安史之亂到滯留巴蜀的生活。當時杜甫五十五歲。此時安史之亂雖已結束,但吐蕃、回紇卻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國家仍是動蕩不安。而這時杜甫生活困苦,既擔憂時局,又深知自己已無力匡扶國運。於是便又在滯留夔州期間,將自己暮年多病的苦況、關心國家命運的深情及對昔日長安生活的懷念,結合眼前蕭森的秋景,融鑄於詩作中,寫成了一首悲壯蒼涼、意境深閎的〈秋興八首〉。

大曆三年(七六八)初,他離開夔州,乘舟出峽。抵峽州(宜昌古稱)後受到地方官的熱情款待,並在下牢溪畔的津亭,為他設宴洗塵。他寫了《春夜峽州田待禦長史津亭留宴》一詩以記其事。他還遊覽了附近的山川,所寫《虎牙行》一詩,生動地描述了荊門虎牙(在宜昌境內)的險峻形勢。


詩作欣賞

〈壯遊〉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皇。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枕戈憶句踐,渡浙想秦皇。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呼鷹皁櫪林,逐獸雲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鶖鶬。蘇侯據鞍喜,忽如攜葛強。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許與必詞伯,賞遊實賢王。曳裾置醴地,奏賦入明光。天子廢食召,群公會軒裳。脫身無所愛,痛飲信行藏。黑貂不免敝,斑鬢兀稱觴。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坐深鄉黨敬,日覺死生忙。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國馬竭粟豆,官雞輸稻粱。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兩宮各警蹕,萬里遙相望。崆峒殺氣黑,少海旌旗黃。禹功亦命子,涿鹿親戎行。翠華擁英岳,螭虎噉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陸梁。大軍載草草,凋瘵滿膏肓。備員竊補袞,憂憤心飛揚。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延爭守御床。君辱敢愛死,赫怒幸無傷。聖哲體仁恕,宇縣復小康。哭廟灰燼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議論絕,老病客殊方。鬱鬱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風動哀壑,碧蕙捐微芳。之推避賞從,漁父濯滄浪。榮華敵勳業,歲暮有嚴霜。吾觀鴟夷子,才格出尋常。群凶逆未定,側佇英俊翔。


〈秋興八首〉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繫故園心。寒夜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漢函關。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珠幕繡柱圍黃鶴,錦纜牙檣起白鷗。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墮粉紅。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栖老鳳凰枝。佳人捨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秋興》可說是杜甫晚年心境與藝術成就的最高表現,其高妙處,表現於章法結構、聲律節奏、反復對比、情景交融及用字精鍊等五方面。


結構嚴謹

《秋興》是一個結構嚴密、互為呼應的詩組,故我們不能將之分拆欣賞,亦不能轉換其次序。《秋興》的前三首寫夔州,最後四首寫長安,以第四首為轉捩點。第一首以夔州的秋景起興,渲染出「蕭森」與動蕩不安的氣氛;而「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繫故園心」二句,則表達出心繫長安的心情。第二首承第一首「急暮砧」而來,寫詩人在夔府的暮景中,對兵戈不息,晚年臥病的寂寞心情;「每依北斗望京華」則再次表達出詩人對長安的懷念。第三首承第二首的夜色,寫秋日晨景。雖面對寧靜江色,但詩人想到自己報國之願未能達成,便產生了一種事與願違的感嘆。


前三首寫詩人心繫故國,又隱含一種抑郁不安,至第四首詩人便揭示出箇人原因:長安的情況像「奕棋」一樣,反復不定。想到朝局的變遷、邊境的紛繁,往日長安的繁華景象,不禁湧現於詩人眼前。第四首的「故國平居有所思」,下開以下五首。


第五首寫昔日長安宮殿的壯麗,以及自己能「識聖顏」的美好回憶;第六首寫帝王因游宴而引起無窮「邊愁」,因而斷送「千古帝王州」;第七首寫出昔日國力強盛、物產富饒的景象;第八首則記遊長安勝地的豪情。八首詩前呼後應,章法慎密。


而且前四首寫夔州,仍涉長安;後四首寫長安,但不離夔府。如此組織,正顯出詩人心中悲傷的主因:身在夔府,心在京華,但卻因老病和動亂而無法歸去。由此可見《秋興》組織構之妙。


善用聲律節奏表達感情

杜甫亦善於運用聲律節奏表達感情。在第三首,詩人寫自己已在暮年,卻未能一展抱負,壯志難酬,只有孤寂的獨對秋江,心情很是悲傷激動,於是便寫出自己的心意:「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遺。」運用kang及kung一類響亮的音節,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又為了表示北方戰情的緊張,詩人在「直北關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遲」二句中,運用了緊湊的韻律:「直」、「北」押韻,「關」、「山」疊韻,「金」、「鼓」雙聲,「震」與下句的「征」雙聲,造成聲律節奏緊密的效果。


詩人亦善於運用句子節奏來表達感情。七律的句子節奏多為 4:3 ,但詩人在第二首卻末句卻使用 2:5 的節奏,表達出驚的感情。詩歌前六句寫作者心念長安,思緒在長安與夔州間往還,仿如置身夢幻之中。但最後兩句「請看 / 石上藤蘿月,已映 / 州前二月花」,便以 2:5 的節奏,打詩人的美夢打破,表達出詩人從夢幻中驚醒的驚愕心情。

回環往復,前後對比

詩歌多次回環往復,以昔日與今日之景況作對比,加深詩人對長安的懷念及對現今淒清孤寂的感嘆。這在第五、七及八首表現得尤為明顯:第五首先寫長安宮殿的巍峨壯麗及早朝的壯嚴,最後轉寫滄江病臥,歲晚深秋;第七首寫昆明池的美景,顯出故國昔日的強大國力,結尾卻寫自己無力歸去,表達出一種孤獨與無奈之感;第八首寫昔日郊遊的豪情,可惜返回現實,只能「白頭吟望苦低垂」。


融情入景

詩人在詩中不僅寫蕭瑟的秋景秋聲,而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這些景物之中。如第一首「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不僅寫出了江上關塞的風高浪急,蕭條晦暗,驚濤駭浪,也寄寓了詩人極度不安的心緒與抑郁不平的心情,同時也象徵了國家政局的不穩與不安的前途。其他如「魚龍寂寞秋江冷」、「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州前蘆荻花」,也將詩人的情感融入景色之中。


用字精鍊準確

杜甫曾說過「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他十分著重字詞的錘鍊。《秋興》亦可見其鍊字之功力。如第六首:「瞿唐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這裏的「風煙」影射戰火(「烽煙」)。又瞿唐與曲江相去萬里,但現卻因「風煙」而相接。詩人諷刺地以「接」寫離散,就能反襯出其不能歸去的愁緒。

而第三首:「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漁人一夕不去,彷如詩留濟夔州,難返長安;而可以自由飛去的燕子卻故意在江面徘徊不去,彷彿揶揄詩人之不能歸去。「還」與「故」二字,就能突顯出詩人不能歸去的悲苦心情。


地理沿革

古府名,即今奉節,是川東著名古城,地處長江三峽西首和庫區腹心,東臨三峽大壩,西靠重慶,南連張家界,北連西安,是渝東,陝南,鄂西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奉節戰國以前曾屬庸、夔、巴等小國,西周武王十一年(西元前一O一六年)建爲夔子國,後爲楚國所並。秦朝時置爲魚復縣,唐時設夔州總管府,轄十九州縣,宋時置夔州路,竟上管渝州(重慶)下轄施州(湖北恩施)等七州二十一縣。奉節在周赧王元年(西元前三一四年)建爲魚復縣,是我國早期所建縣邑之一,距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唐貞觀二十三年(西元六四九年),爲旌表諸葛亮「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奪」的忠君愛國思想而改名奉節縣沿用至今。歷史上許多著名的詩人李白、杜甫、蘇軾、陸遊、劉禹錫等都在上留下許多的詩篇,因此奉節又享有「詩城」的美譽。


據地方誌所載,奉節城址曾先後五遷,大致不出今奉節與夔門之間的沿江兩岸,包括今白帝城在內。今址爲宋代所遷,以後再無變動。其城依山面江,周長六里,原有五座城門,並各有題額,東門爲「瞿塘天險」、西門爲「全蜀咽喉」、 大南門爲「縱目」、小南門爲「觀瀾」、北門爲「肅威」;均爲明朝成化十年(西元一四七四年)所築,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現在只保存有大小兩座南門。大南門是入城的主要通道,改稱「依斗門」,取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華」之名而得名。依斗門高出江面數百級,在這裏可以縱目觀賞「衆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的壯麗景色。


奉節城扼瞿塘峽口,形勢險峻,自古爲軍事重鎮。目前則是三峽旅遊區中最大的縣城,城內保留著大量遺迹,如劉備托孤的永安宮、甘夫人墓、杜甫夔州草堂、鎖江鐵柱等。城外江邊還有諸葛亮所布的八陣圖遺址。(古代所謂「八陣」是指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爲名稱的戰鬥隊列,這裡的八陣圖是諸葛亮「磊石爲陣」推演兵法之地。) 大江東下,梅溪河、草堂河北來,赤甲、白鹽兩山夾江對峙,形勢之險峻,真是世間罕見。沿江兩岸相傳有「奉節十二景」,如「武侯八陣」、「瞙回瀾」、「白帝層巒」、「赤甲晴暉」、「白鹽曙色」、「峽門秋月」等等。



考證探究

杜甫在〈引水〉詩說:「雲安沽水僕奴悲,魚復移居心力省。」可知他從雲安到達夔州後,就住在魚復。《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九於魚復城說:「志云:舊治在赤甲山上。公孫述移於城之東南白帝山上,再今奉節縣東五里。公孫述據蜀,殿前井有白龍出,自稱白帝,因更魚復為白帝城。」由此可知魚復城亦稱白帝城,所以杜甫於〈移居夔州郭〉詩說:「伏枕雲安縣,遷居白帝城。」白帝山在夔州府東十三里,接赤甲山,白鹽山在府東十七里,巖壁高峻,色若白鹽,所以〈入宅〉詩又說:「奔峭背赤甲,斷崖當白鹽。客居媿遷次,水生魚復浦。」瞿塘峽在夔州府東八里,所以又於〈返照〉詩說:「反照開巫峽,寒空半有無。已低魚復暗,不盡白鹽孤。」地理環境無一不合。


再者,灩澦正當瞿塘峽口,為楚蜀之門戶,所以於〈秋興八首〉說:「瞿塘峽口曲江頭」,在夔州的家住在瞿塘峽口,長安的家住在曲江頭,故兩地並提。又於灩澦堆詩說:「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長」,〈夔府書懷〉詩說:「端居灩澦時」;〈雨四首〉說:「柴扉臨野堆,高軒當灩澦」;〈灩澦〉詩說:「灩澦既沒孤根深,西來水多愁太陰」;〈長江二首〉說:「聲驅灩澦深」。無不是寫實。


在魚復住有一年,於大歷二年春遷至赤甲,不久,又遷至瀼西。〈赤甲〉說:「卜居赤甲遷居新,兩見巫山楚水春。」他是在大歷元年春到達魚復,現在是大歷二年春,故言:「兩見巫山楚水春。」可是住赤甲不久,又遷至瀼西,所以於〈瀼西寒望〉詩說﹔「瞿塘春欲至,定卜瀼西居。」又於〈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說:「久嗟三俠客,再與暮春期。」由此可知他於大歷二年暮春遷至瀼西。《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九於大瀼水引《輿地紀勝》說:「公孫述於東瀼水濱,墾稻田東宅。東宅稻田,水畦延袤,可得百許頃。前帶清溪,後枕崇岡,樹林蔥蒨,氣象深秀,去白帝城五里,而多稻米,為蜀第一。」又引《夔門志》說:「東屯諸處,宜瓜疇芋區。瀼西亦然。」又引《入署志》說:「山間之流通江者,土人皆謂之瀼。」可知瀼西、瀼東因瀼水而分。東屯在瀼東。杜甫之所以搬往瀼西,為的是耕種方便,因而他又在東屯租了幾間草屋,也就在東屯與瀼西之間來回居住。〈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詩說:「東屯復瀼西,一種住清溪。來往兼茅屋,淹劉為稻畦。市喧宜近利 ( 注:瀼西居近市 ) ,林僻此無蹊。若訪衰翁語,須令賸客迷。」所住的東屯地方,極為偏僻。「東屯西崦」詩說:「空村難見鳥,落日未逢人」,其偏僻可知。「白鹽危嶠北,赤甲古城東。平地一川穩,高山四面同。煙霜淒野日,粳稻熟天風。」白鹽在北,古赤甲城在東,四周圍都是山,平地上一川東流,兩岸都是稻田,這是東屯的地理形勢。


關於東屯的地理形勢,還有幾首詩在描寫。〈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詩說:「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園〉詩說:「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園。碧溪搖艇闊,朱果爛枝繁。始為江山靜,終防市井喧。畦疏繞茅屋,自足媚盤餐。」小園、明指在東屯的小園。所以〈上後園山腳〉詩說:「清旭步北林,小園皆高岡。」與《讀史方輿紀要》所記載的「前帶清溪,後枕崇岡」正合。又〈上後園山腳〉說的「更上林北岡」,〈暇日山園散病〉說的「江村意自放」,「深耕種數畝」,〈溪上〉說的「峽內淹留客,溪邊四五家」,也可知道在什麼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