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提琴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大提琴


教育Wiki

大提琴

大提琴是一種弓弦樂器。每條弦之間的音程為純五度。作為提琴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的樂器之一,大提琴除可擔當獨奏外,在室內樂、弦樂團及管弦樂團中多數負責低音弦樂的部分。大提琴最初是兩腳夾住、演奏者坐著演奏,後來改良增加金屬製的腳棒支撐琴體。演奏者持弓,水平劃過琴上的弦,或作撥奏、敲奏等其他奏法。大提琴有五度調音的四根弦:C弦(最低音弦,第四弦;位於樂譜上低音譜表下二線),G弦(第三弦),D弦(第二弦),以及A弦(第一弦;低於中央C);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大提琴音樂通常使用低音譜號記譜;較高音域時會使用次中音或高音譜號。大提琴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絃樂器。在管弦樂曲中大提琴聲部經常演奏旋律性很強的樂句,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它也是非常為人們所喜愛的獨奏樂器。

結構組成類似小提琴,但琴身大很多,標準高約48英寸,琴弓稍粗且短,定弦比中提琴低八度。使用材質:琴身:木制結構,以槭木和雲杉為原材料配合製造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屬絲;琴弓:馬尾。

發展歷史

大提琴是由古代歐洲的膝琴(Viola de gamba)演變而來的,自16世紀以來即流行於世。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樂器的大小一直未能固定下來,經過許多年的實踐與改革才算告一段落。

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其他絃樂器家族成員一樣,都有四根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樂譜通常用低音譜表,在較高音區有時用中音譜表。大提琴的第一根a弦發音華麗有力,富於歌唱性,第二根d弦,音色較朦朧,第三、四弦(G、C)低沉響亮,能夠承受樂隊的非常沉重的音響。它的發音原理雖然與中、小提琴相同,但其手指的把位在低音區與小提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高音區時能用拇指把位演奏。至於演奏技巧,由於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與琴弦長短等方面與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它的奏法與中、小提琴不同,是夾在兩腿之間演奏。演奏時,演奏家將琴身輕輕夾於兩膝間,底部以一根可調整高度的金屬棒支撐。演奏方式則計有用弓毛拉弦、手指撥弦和用弓杆敲弦。

大提琴樂曲

自17世紀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裏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創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以來,已有不少作曲家專門為大提琴創作樂曲。如18世紀的維瓦爾第、塔爾蒂尼和萊奧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協奏曲而為大提琴寫了不少協奏曲;後來在英國、奧地利與法國等地也相繼出現了義大利風格的大提琴協奏曲及其他樂曲。至於18、19世紀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作曲大師們,如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也都大量寫作了大提琴獨奏曲、協奏曲和有大提琴聲部的室內樂,使這一樂器的性能與技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博克尼尼協奏曲、海頓的D大調與C大調協奏曲、勃拉姆斯為小提琴與大提琴譜寫的a小調協奏曲、舒曼的協奏曲、德沃夏克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羅可哥主題變奏曲》、聖•桑的協奏曲等等。其他如拉洛、埃爾加、柯達伊、興德米特等近、現代作曲家亦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大提琴樂曲,深受人們的喜愛。

應用譜號:低音譜號或中音譜號、次中音譜號。

結構組成:類似小提琴,但琴身大很多,琴弓稍粗且短,定弦比中提琴低八度。使用材質:琴身:木制結構,以槭木和雲杉為原材料配合製造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屬絲;琴弓:馬尾。

樂器特色:屬提琴族樂器裏的下中音樂器,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複雜的感情。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的 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大提琴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適合扮演各種角色: 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歎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奏中堅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絀。

大提琴的歷史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8F%90%E7%90%B4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