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女性主義治療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女性主義治療


教育Wiki

目錄

定義

女性主義治療將性別和權力視為治療歷程的核心,認為在了解一個人前必須考慮到社會、文化與政治脈絡對個案問題所產生的影響。主要核心概念:了解並體認女性生理上受壓迫、社會政治上受束縛、導致女性受貶抑的處境,因此大部分接受諮商的當事人都為女性居多。(註1)

理論架構

1.無性別理論:以社會化過程來解釋性別行為之間的差異,而不是以生理上的本質來解釋。

2.適應性多元文化觀點:理論與策略不論是年齡、種族、文化、性別或性傾向都是應適用。

3.互動論:釐清情境與環境因素對人類經驗中關於思考、感覺、與行為的特定面向。

4.生命全程觀點:人的發展歷程是包括整個生命期,人格與型態並非固定於兒時早期,而是可能不斷在變化。(註1)

治療原則

1. 個人即政治:個案在諮商過程中的問題,是源自於政治與社會脈絡,因此必須要認識政治與社會因素對個人生命的衝擊力。

2. 社會改變的承諾:治療不指僅限於個人改變,且聚焦於社會轉變。把治療工作當作幫助個案 度過難關的方法,同時也是促進社會轉變的策略。

3. 重視女性聲音、理解方式與興趣:改變過去傳統將女性以男性為主的理論,而是以女性為主藉以了解心理困擾的重心。

4. 平等諮商關係:女性主義的治療者對治療關係中的權力運作有所體認,因此更努力維持平等原則,謹記對當事人而言自己才是專家。並且以開放式的討論治療關係中的權力和角色,有助於當事人認識權力的運作。

5. 聚焦優點與重構心理困擾因素:女性主義治療拒絕採用病理學的觀點,而是以生存與因應策略的脈絡來看待問題。

6. 對心理壓迫的整合性分析:治療者除了非常强調性別外,他們認為種族、階級、文化、宗教等各種形式的壓迫皆根深柢固地影響一個人的信念、選擇與知覺。並挑戰所有形式的壓迫。因此,女性的心理壓迫,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註1.2)

技術與策略

1. 賦權

2. 自我揭露

3. 性別角色分析

4. 性別角色介入

5. 權力分析

6. 閱讀治療

7. 自我肯定訓練

8. 重構與在標籤

9. 社會行動

10. 成長團體(註1.2)

貢獻

1. 把諮商與心理治療帶入性別敏感帶的實務,並覺察到文化脈絡、多重壓迫的影響。

2. 強調社會改變、帶領改革社會。

3. 幫助當事人對生命中成長中的典型性別角色訊息進行覺察,加以指認並挑戰這些訊息。(註1.2)

限制與批評

1. 當事人將環境當做自己問題的根源,可能導致當事人不願負起個人的責任,去採取行動來面對這不公平的世界。

2. 女性主義取向可能的限制在心理治療師本身,對他們過度的激進與熱情,可能會導致他們把自己的觀點加强在當事人身上。(註1.2)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女性主義治療、女性

參考資料

註1.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Gerald Coery原著;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八版) 台北市:雙葉書廊p.415~449

註2.華人心理健康報-美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新理論(五)—女性主義心理治療http://iacms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23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