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巴爾幹戰爭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巴爾幹戰爭


教育Wiki

故事

巴爾幹戰爭可分為第一次和第二次戰爭。1912年,把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像馬其頓所要領土。當時馬其頓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境內有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馬其頓人和希臘人。希臘、門的內哥羅、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結成巴爾幹同盟,共同打敗了土耳其,土耳其的歐洲版圖因此大為縮小。此次稱為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2年10月-1913年5月) 。短暫的和平之後,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保加利亞領土又延伸到愛琴海。1913年,保加利亞再度發兵攻打希臘和塞爾維亞,結果大敗而歸,雙方簽定和平協約。除了保加利亞,其他國也都擴大了領土。四國之間因善後問題而發生了爭執,於是1913年戰火又起。此次便是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6月-8月) 。塞爾維亞想併吞阿爾巴尼克,而奧匈帝國害怕塞爾維亞日益強大,匆匆促使阿爾巴尼亞獨立。塞爾維亞人對此惱怒到了極點。兩國間的敵視成為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保加利亞由於被巴爾幹鄰國擊敗,因而轉向復仇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同盟國(因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皆為協約國成員),尋求恢復大保加利亞的光榮。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族學生林西普在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開槍打死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是黑手黨成員,這個組織目標是南斯拉夫的統一和從奧匈帝國統治下獨立出來。塞拉耶佛暗殺事件引起了一系列強烈反應,最終演變成全面戰爭。奧匈帝國發出通牒,要求塞爾維亞採取行動懲罰肇事者,當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沒有做到的時候,進而對塞爾維亞宣戰。由於種種集體協定防禦條約和複雜性的國際結盟關係,在數週內主要歐洲列強紛紛捲入戰爭。 此兩次戰爭使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版圖銳減,雄霸依時的龐大帝國終於氣數將盡。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斐迪南大公

英文關鍵字:Franz Ferdinand von Österreich-Este

出處

P.S.胡懷/著。新世紀世界史百科全書,1995年出版,頁299。貓頭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