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張惠菁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張惠菁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張惠菁(女,1971年—),台灣宜蘭人,作家。台大歷史系畢業後,公費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歷史學碩士及博士班。博士班二年級毅然放棄歷史學家夢想,開始致力於文學創作。第一個中篇小說〈蒙田筆記〉獲中央日報文學獎,九八年再以中篇小說〈惡寒〉獲聯合報文學獎,從來不覺得自己是文藝青年,每一次的作品都要打破從前才會繼續寫下去。九九年專心創作短篇小說與散文,〈哭渦〉奪下台北文學獎、〈蛾〉獲時報文學獎。後因捲入故宮南院弊案,而停筆了一段時間。

她寫小說,也寫散文。她的散文多取材對於現代都市生活現象敏銳、細微、特殊的觀察,具有人文深度的思考,往往藉冷淡、尖銳、繁複、縝密、靈活的敘述去呈現這世界的異象,而探觸現代人的存在問題。有村上春樹的詭譎腦波、歷史學徒的考究嚴肅,為了抵抗一層不變的思考巢臼,一變再變千變萬化就是忠於迸發創意。崇拜偶像如海王子、三島由紀夫、史賓格勒、古谷實。作為一個新世代創作者,張惠菁試探著文學的諸般可能,逐漸推進寫作題材的邊界,尋找品種混同的新聲調。書寫溫柔又疏離的人間劇場。

觀點

文風自成一格,不斷追新求變,是她明顯自覺的創作氛圍,作品常採多線敘述或具有神秘感,但卻又邏輯清晰。其中歷史系的背景,對張惠菁影響非常的大,她曾在一訪談中提到:「自己是作思想史的,會有一種奇怪的思考方式,就是把我們看到的事情,當作流動歷史河流中的一個片刻,當我看待現在的事情,都習慣用比較長的時空背景去看。但是對寫作來講,我看待我所創造的角色,我想寫的主題,都是從比較長的時空脈絡去看他們。小說寫的情境,可能都只是一個切面。」而其寫作上常見的神秘的傾向,則是因為她自身便覺得生活很神秘的緣故,但其並不強調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在寫作上她所關心的是在那些我們可以用神秘稱呼的現象裡,在那些事情發生時,我們經歷它的人,是在怎樣的狀態。她本人也說:「歷史就是一種後見之明的學問,事情都發生了,才往回找事情為什麼會發生,解釋的過程同樣充滿主觀。小說其實也是一樣的,你選擇寫那些事件,會影響到後面事情的發展。尤其像小說,象徵性這麼強的藝術裡,它的串接可能是跳躍的,或不是那麼理所當然。」


著作

《流浪在海綿城市》《惡寒》《末日早晨》《閉上眼睛數到十》《活得像一句廢話》《未來11》《楊牧》《掌中乾隆》《它們的故事》《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

評價

名文學評論家王德威說:「張惠菁拼貼都市生活即景,顛倒人物 、情節理所當然的關係。生命的浮光掠影與文字符號的交錯戲弄,帶來不可承受之輕。乍看之下,她字裏行間充滿後現代書寫的特徵……」



責任編輯:109602123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