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後設評鑑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後設評鑑


教育Wiki

後設評鑑(meta-evaluation)係針對實施過的評鑑再針對其本身的目標、系統、內容、歷程、結果等各方面重新進行評鑑,將評鑑所得資料加以描述、分析、應用和判斷,用以了解評鑑所產生的價值和缺失,做為辦理下一次評鑑的參考依據。率先使用後設評鑑的是外國學者司開文(M. Scriven)於1969年所提出的「評鑑中的評鑑」(evaluation of evaluation),它是以原級評鑑(primary evaluation)為評鑑題材進行評鑑,可稱之為為二級評鑑(second evaluation)。司開文之所以倡導後設評鑑,在於認為教育消費者對於教育的決定係依評鑑教育結果(educational product)而來,而結果的品質深深影響到兒童及青少年,所以這些結果的評鑑應該是精確和無偏見的,因此需要後設評鑑來確保評鑑的價值,並有利於教育消費者的福祉。後來,史塔夫賓(Stufflebeam)於1974年出版的《後設評鑑》(metaevaluation)一書,針對危害評鑑的問題、後設評鑑的背景、後設評鑑的意義及概念,以及如何使用後設評鑑等方面,提出詳盡的說明,頗具有參考價值。

目錄

該書提出後設評鑑的三大範疇十一項標準:

1. 技術適當性:內在效度、外在效度、信度、客觀性。2. 效用性標準:相關性、重要性、範圍、公信力、適時性和普遍性。3. 成本效益標準(評鑑符合成本效益卻不危害品質。)

後設評鑑是對一般評鑑方案進行價值判斷的歷程,史塔夫賓曾提出後設評鑑歷程的任務如下:

1. 決定和安排與評鑑的利害關係人互動2. 聘請一個或多位有資格的後設評鑑人員3. 界定後設評鑑問題4. 適切地依標準、原則或校標來評鑑系統或特定方案5. 簽訂理解的備忘錄或協商的正式後設評鑑契約6. 蒐集和檢視相關可用的訊息7. 蒐集必要的新訊息,包括現場晤談、觀察和調查8. 分析發現9. 根據所選定的評鑑標準、原則和校標進行判斷10. 準備和提繳必要的報告11. 適切地幫助委託人和其他利害關係人解釋和應用發現。

中英文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後設評鑑英文關鍵字:meta-evaluation

參考書目:

註1:吳清山、林天祐 (2007),教育e辭書, p.64-65,臺北市: 高等教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