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恐懼症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恐懼症


教育Wiki

恐懼症(phobia),亦作恐慌症,是一種精神官能症, 特徵為發病者對某些事物或情境會產生莫名的恐懼。縱使當事者明知不會受到傷害,也無法控制恐懼的情緒。各類恐懼症都有向慢性發展的趨勢。行為療法對各種恐 懼症都有良好的效果,大部份患者的病情都可獲得或多或少的舒緩;藥物則可在療程初期減少焦慮的症狀。病程越長,治療效果越差;而兒童期動物恐懼症,大多可 以不經治療而緩解。phobia跟 fear的意義不同卻常被混淆,fear是表示對可怕事物的恐懼,不是病態反應,然而phobia卻是一種病態的反應,它是指對不該害怕的事物產生恐懼。

目錄

成因

所謂恐懼症是對某種物體或某種環境的一種無理性的、不適當的恐懼感。
一旦面對這種物體或環境時,恐懼症患者就會產生一種極端的恐怖感。

病癥

  • 有明顯的身體-{症}-狀,計有<ref name=am73020071114>李永堅,(2007年),〈730視角:Teresa的恐懼症〉,《am730》2007年11月14日號,P.39 BREAK。</ref>
    • 冒汗
    • 顫抖
    • 忽冷忽熱
    • 心跳加速
    • 呼吸困難
    • 胸口翳悶或作痛
    • 手腳麻痺或無知覺
    • 作悶作嘔或胃部不適
    • 頭昏眼花或昏倒
    • 不自覺往車外吐霧狀痰
  • 其他非身體徵狀<ref name=am73020071114 />:
    • 思維不清晰,感覺不真實,抽離或虛幻
    • 窒息感 (並非不能呼吸或呼吸困難,而是感到好像窒息一般)
    • 害怕將會死去
    • 害怕失去控制
    • 失去理智
  • 對恐懼的事物和情境極力迴避
  • 患者不能控制這種恐懼
  • 對某種事物或情境產生強烈的恐懼。
  • 對恐懼的事物和情境極力迴避。
  • 患者知道這種恐懼是過份的,但不能控制。

類型

廣場恐懼症
恐懼症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表現為害怕離家外出、害怕獨處、害怕離家以後處於無助狀況了不能立即離開該場所。男女比例為1:2。
社交恐懼症
指害怕處在那些必須與他人表現一些親密行為的情境中,一個社會恐懼症患者並不是害怕行為或情境本身,而是在乎他人眼中的自己,擔心自己會焦慮、困窘或臉紅的可能。主要表現為害怕處於眾目睽睽的場合。女性患者稍為多於男性。
單純恐懼症(特殊境遇恐懼症)
主要是對某些特殊物體、情境或活動的害怕,如動物、尖銳物品、乘飛機等。男女比例因所恐懼的物體而異。

單純恐懼症通常起病於童年,社交恐懼症多出現於童年後期或少年早期)廣場恐懼症則多在20至40歲發生。
各類恐懼症都有向慢性發展的趨勢。

治療方式

  1. 治療有兩方面:
  • 服藥:透過用藥控制內分泌水平;若恐懼症伴隨抑鬱症,則可能需要服用抗抑鬱藥
  • 行為認知治療:透過意象鬆弛練習(如有意識、有計劃地發白日夢)來達到減壓的效果<ref name=am73020071114 />,紓緩病因。
  1. 逆轉負面的想法。
  2. 勇敢的面對恐懼,可以消弭恐懼。
  3. 轉移注意力,也許以閱讀、朗誦、深呼吸的方式來減少恐怖的想法。 
  4. 測量自己的恐懼度,加以紀錄以瞭解原因。
  5. 鼓勵自己經由克服恐懼來獲取成就感。
  6. 避免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茶、可樂及巧克力。
  7. 以活動方式消耗因恐懼而引發的腎上腺素。

參考資料

彼得森著,杜仲傑、沈永正、楊大和、饒怡君、吳幸宜譯(2002)。變態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